回到頂端
|||
熱門: 蔬菜 河智媛 寒流

【有影】大腸癌別急一刀切!   長庚名醫曝「最佳開刀策略」復發率前後差10倍

匯流新聞網/陳 鈞凱 2022.08.01 09:30

匯流新聞網CNEWS資料照片003220801a01

▲大腸癌急著開刀未必好,國內大腸癌手術權威點出選對開刀策略才能保有更佳生活品質。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劉宇軒/嘉義報導

大腸癌已連續14年蟬聯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首,但如果一聽到罹患大腸癌,就著急要求醫師「馬上動手術」,盡量切多點,才乾淨,當心反被迷思擔誤了!操刀2000餘例、國內首屈一指的大腸癌手術權威嘉義長庚醫院副院長黃文詩提醒,選對開刀策略,手術前先輔助性放射及化學治療,不但有助保留肛門,局部性復發率更能一口氣從30%減低到3%,整整差十倍。新冠肺炎「後疫情時代」當下,為避免頻繁進出醫院,腸癌化療方式更已全面轉向在家口服化療為主。

國健署最新公布的2019年癌症登記報告,國人新發生大腸癌人數已達到1萬7302例,連14年奪冠。所幸,好消息是,隨著大腸癌篩檢的普及和新藥的發展,國人大腸癌的5年存活時間逐年上升,從以往僅5個多月、一舉提升到超過3年。

黃文詩表示,臨床統計,有將近一半的大腸癌發生在直腸,常見症狀就是排便異常、排便習慣改變,無法一次解乾淨,想解解不乾淨或者解出帶血的黏液便等;而大腸癌的預後好不好,其實跟腫瘤大小沒關係,要看的是腫瘤侵犯腸壁的深淺、是否轉移附近淋巴腺或是否透過血液、 淋巴循環跑到其他器官第三大因素而定。

「醫師,快幫我手術切乾淨」、「腸子切多一點沒關係」這幾乎是在黃文詩診間最常上演的對話,有不少病人一從醫師口中聽到確診的壞消息,便著急著要動手術,殊不知,唯有選對恰當的手術策略跟治療模式,才能避免非得做人工肛門,保住器官功能跟生活品質。

黃文詩強調,受惠手術技術的進步,微創腹腔鏡手術傷口小、併發症也少,尤其是單孔微創腹腔鏡手術,病人術後第3天、第4天就可以回家;2013年後他更進一步嘗試從肛門施作,解決部分中低位直腸癌因為肥胖、骨盆窄小加劇手術難度的問題,一口氣減少40分鐘到1小時的手術時間。黃文詩從2011年迄今操刀超過960多例單孔微創腹腔鏡大腸癌手術,堪稱國內第一人,且術後效果十分好。

黃文詩強調,過去只要腫瘤長得比較接近肛門口,在10公分以內,肛門幾乎都無法保留,必須要做人工肛門,但隨著醫療器械跟技術的發展,如果在手術前先接受放射及化學治療的輔助性治療,而非貿然的馬上手術,結果往往有天壤之別。

黃文詩指出,數字會說話,過去中低位直腸癌(腫瘤離肛門口12公分以內),傳統一次性手術的復發機會高達30%,換言之,每10個病人就有3人日後會在原本的位置復發,但如果先經輔助性放、化療治療者,局部性復發率只有3%,相差多達十倍,且預後也較好。

是不是得接受長時間的放、化療,腫瘤縮小狀況才明顯?保有肛門的機會才會提高嗎?黃文詩解答,並不見得!人體實驗已證實,在手術之前,只要短期接受5天的放射治療,再接續化療,效果一樣好。

黃文詩說,新冠病毒肆虐2年多之後,疫情也悄悄改變了腸癌化療的模式,現行的5-FU藥品有針劑或口服兩種模式,選擇針劑往往需住院三天二夜。即便使用俗稱「化療奶瓶」的攜帶式化療輸注幫浦可短暫回家,最終還是得「再度回醫院拔針」,因此,目前多轉向先至醫院滴注化療藥物再給予口服化療藥物,如此,只需到院一趟拿藥並接受必要的評估,就可自行在家完成後續的14天療程,大幅減少往返醫院的染疫風險,也降低病人及家屬對住院的畏懼感。

預防大腸癌,黃文詩強調,改變不了基因,就得從生活習慣跟飲食習慣著手調整;另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最重要,透過與醫師討論,搭配適當的手術,放療及化療策略,即使第四期大腸癌的存活期已經可從不到半年大幅延長成超過3年。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胸悶、吸不到氣一定心臟出問題? 她「一天十多片衛生棉還漏」其實是貧血

南台灣爆BA.5社區群聚 陳秀熙曝「大流行時間點」!恐飆回3萬例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