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颱風 象鼻族 銀杏颱風

遇到醫療糾紛,「醫預法」能幫上忙?醫改會教你「3步驟」自保

優活健康資訊網/醫療改革基金會 2022.07.21 17:30


「34歲產婦進入手術室分娩,1小時後卻傳來子宮破裂命危、新生兒死亡的消息。因事發後院方並未在第一時間完整說明、更於當晚神隱失聯,氣的家屬前往事發診所撒冥紙抗議⋯⋯」因醫療爭議而灑冥紙、抬棺抗議的案件時有耳聞,或有些人選擇進行平均5至8年的醫療訴訟,但追根究底,真相釐清了嗎?爭議解決了嗎?能夠預防再發生嗎?


醫療爭議撕裂醫病關係,須投入資源協調 

醫療爭議存在高度專業、個案化與多樣性,可能與檢查、診斷、治療、機構設備、知情同意等相關,很難有一致的標準。正因如此,民眾一旦不幸遇到醫療爭議,也很難連結可協助的社會資源,遑論接受事實、面對爭議、瞭解真相、處理爭議,乃至放下原諒。在資源不足下,除了行動抗議以外,往往會導向尋求司法救濟,但據研究顯示,在病方自行提起的醫療刑事訴訟中,病方勝訴率約7至10%不等。



「醫預法」上路 醫療爭議處理非訟化的里程碑

為了避免重大醫療事故,造成醫病法三方長期的痛苦煎熬,亟需一部預防及處理法來改善糾紛下的醫病關係,減少病人或家屬所承受的折磨與生命創傷、減低醫事人員奔波訟累。而「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經過十數年的爭論,終在2022年5月三讀通過,不僅是預防醫療事故及醫療爭議處理機制的重大變革,更是醫改會長期倡議此議題的重要里程碑。

延伸閱讀:
別把孩子當「縮小版成人」餵藥!醫改會警告:家長必知「兒童3藥訣」



「醫預法」帶來什麼改變

該法著重在「說明、溝通及關懷」、「醫療爭議調解」與「醫療事故預防」之規範,並能夠給予遇到醫療爭議的當事人以下幫助:

  1. 雙向關懷:醫療爭議發生後,醫病雙方都受到傷害,也都需要被關懷,需要院所建立健全的關懷機制,來減少當事人心理衝擊。
  2. 調解減訟:由各地衛生局進行醫療爭議調解,作為第三方居間處理,找出雙方對醫療結果或真相的歧異,並協調彼此的共識,以及提供當事人非訟的處理途徑,並可視需要進行專業評析,供當事人初步瞭解事發真相。
  3. 預防再發生:透過規範醫事與衛生主管機關,增進在重大事故的通報、處理,更藉著事故的根本原因分析,來促成相互學習、改善組織管理、病人安全文化,預防憾事再發生。


倘若自身遇到醫療爭議,該怎麼做
  1. 理性冷靜:察覺醫療爭議時,應保持理性與冷靜,將事發過程以書面方式記錄,並條列出可能的爭議點,與病人或家屬的訴求。
  2. 保全證據:當事人可保留院所開立的收費明細,並向醫療機構申請「全本病歷」,來確認事發過程的資料。全本病歷依照醫療處置的樣態不同,可能會包含就診記錄、病程記錄、護理記錄、影像病歷、手術或自費同意書等。
  3. 尋求支持:針對爭點尋求第二專業意見,並向醫療機構的關懷服務管道尋求溝通、說明,或向衛生局申請相關協助。醫改會亦有提供遇到醫療爭議的病人或家屬24小時的線上諮詢,協助釐清爭議與提供處理程序上的建議,可善加利用。

延伸閱讀:
重複就醫又怕吃錯藥?多重慢性病人可依「3原則」自救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