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東皋採菊集》台灣為何需要教中華文化(四)

優傳媒/ 2022.07.12 17:22

大陸文革之後興起國學熱  李崗認同台灣需要中華文化

 

從歷史經驗看,中華文化不會被消滅,但在政治操弄刻意破壞下,會犧牲了當代許多年輕人。李崗導演十年來探索台灣百年歷史所造成的台灣人在文化丶政治認同的糾葛和歧異,如今的結論是:「抹掉了中華文化,台灣還能有什麼?」(圖/取自網路)

 

作者/劉東皋(中報雜誌總編輯)

 

曾經,中國大陸歷經十年的文化大革命(1966-1976),這場浩劫一直鬧到毛澤東去世,四人幫下台被抓才結束。1990年的六四周年前夕,在《經濟日報》工作期間,自己曾隻身前往大陸「自由行」,自北京、蘇州、杭州、上海走了一圈。在上海逛街時,遇有一名年約四、五十歲的中年斯文男性,穿著素樸的布衫前來搭訕,問我是否要以美金換人民幣。

 

文革造成不少大陸一代青年的失落

當時簡單和他聊了幾句話,覺得此人帶有些書卷氣,也懂得一些外匯基本知識;在那個還有糧票的時代,他是想透過換點美元賺些外匯差價。他感慨說,經過十年的文革,他們那一代算是完了,只能寄望下一代的學習努力。

 

當然,今天在中國共產黨居高位者,不少還是歷經文革的高幹子弟。有些人經過文革十年後、在二十多歲時仍回到大學受教育而成為政、學界精英者也所在多有;這些人如今應多已屆退休之齡。然而,除了少數有機會在文革後考上大學的人,那一代青年,受害者應居多數。

 

在文革結束之後不久,隨著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經濟逐漸發展之下,自1980年代後期直到本世紀初,中國大陸卻又興起一股國學熱。此一波國學熱發展至今,仍方興未艾,在儒、道、漢傳佛學等國學文化、思想上,各主要大學都有相關學院與課程。近二十多年,在戲劇、文學、電影方面,也都有極豐富的創作。舉例來說,連孔子傳都拍成電視劇與電影。

 

文化大革命也難以破壞中華文化

如果與文革時期破四舊、打倒孔家店(自五四以來就有這口號)的情景對照,這二十多年的國學熱實映照出當時的顛狂悖逆。然而,在政治的操弄下,文革期間當時許多十多歲到二十餘歲的年輕世代就被犧牲了。台灣在去中國化與中華文化的過程,如今的年輕世代(包括國、高中生至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在個人教養上,既欠缺禮義廉恥的薰陶,更對國學中深刻的思想內容毫無認識,在西方消費文化的洗腦下,形同身處西方經濟殖民體系下只會追求物質主義(吃喝玩樂)的傀儡。

 

如以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為例,我們可以想見,中華文化是難以被消滅的。更早,在二戰之前,日本軍國政府不但妄想侵華占領中國,還想將韓國、東南亞納為其殖民地,打造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在占領台灣、韓國的殖民時期即想採取皇民化政策,去除中華與大韓文化,但也告破滅。

 

就中國歷史而言,不論是歷經魏晉南北朝、宋朝的金遼入侵,或是元朝蒙古與清朝滿人的統治,中華文化也無法被一時一代所滅,反而將外族融於中華文化中。孫中山建立民國時曾擔心中國淪為西方列強的「次殖民地」,在經濟、政治被列強勢力割據之下,文化與民族恐將滅亡,他提倡三民主義,首要恢復民族與文化自信心。也幸好有蔣中正的北伐統一中國(至少名義上)、帶領中華民國政府抗日並打贏二次大戰;否則中國恐真要亡於列強割據或大日本東亞共榮圈內了;而中華文化勢必也將遭受大肆破壞。

 

中國崛起帶動民族與文化自信

國共內戰及國際現勢造成兩岸分治的局面,中國大陸也因共產黨政府統治初期的政治鬥爭及死守馬列共產主義教條,導致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但在鄧小平改革開放、經濟與科技實力在三、四十年內大幅提升後,連帶也實現了孫中山的民族與文化自信,才又開始回頭追索中華文化的精神與精要。反倒是民進黨政府在台灣一心要去中國化以追求實質的台灣獨立,造成中華文化教育在台灣的衰頹,這一、二十年來因而也讓台灣年輕人失去自己精神思想的根。

 

從歷史經驗看,中華文化很難被破壞,但總有人為了政治目的搞愚民政策並破壞中華文化內涵,雖然文化思想仍會獲得保留或再度興起並賦予新的思想生命,但在破壞當時,卻總會導致一代、乃至二、三代的多數年輕人受到不良的衝擊影響而被犧牲。

 

一個人會有民族文化意識,必然來自長期的文化教育與成長過程反思。一個沒有受過文化教育的人,對於其自身的民族文化便不會有尊榮感與自豪感,因為他根本不懂得自己的文化精髓。不論東、西方,過去處在封建皇權社會,受教育的人都是公侯伯子男等貴族或一些能讀懂拉丁文的僧侶,中國則是士大夫階級,多數人民既無受教權利,也少有知識;對文化的認同必然有限。

 

皇民化教育就在去中、韓文化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搞了皇民化,且台灣農(工)民能受教育者本就極為有限,少數能與日本人上「小學」而非公學校的台灣人,必是富商或較有官場及社會地位的仕紳子弟。在多數農工子弟受的教育有限、或無法受教育的情況下,這些漢族人民,對自己漢族所由來的中華文化,也就易於被刻意操弄而疏離、乃至以日本文化為宗而反仇視於自己的漢民族文化。這種政治上刻意的操弄,造成多數台灣人民在文化認同上的分歧與對立。

 

如今,在民進黨政府有意去中國化的政治操弄下,九成六以上屬漢族的台灣人,會有許多人不識或不認同自己漢族的中華文化,也是政治操弄的結果。然而,被操弄的人也常淪為被利用而去操弄別人的人。有時在一些評論上總會看到,某些學西方物理、化學的博士,動不動就拿美國式的淺薄的民主概念來抨擊儒家中華文化,既不去探究東西方封建時代背景的異同性,也根本不了解儒家原典中的思想內涵,就大肆亂批評一番。

 

為了政治目的而刻意操弄去中華文化、與被操弄者操弄而一起操弄別人的人,前者是存心為惡,後者則可能是存心為惡或因無知而為惡。存心為惡的人有可能本身自認不是漢族人;若是漢族人、則實可視為背祖棄宗的人。

 

西方人不是只有美國人

試想,西方人不是只有美國人,還有西班牙人、義大利人、德國人、猶太人及信奉東正教或穆斯林的人,難道這些人在其本國或移民美國之後,會不重視自己祖先所傳給他們的(宗教)文化嗎?即使是從英國移民美國的盎格魯薩克遜人,他們難道就不重視基督教聖經、莎士比亞、狄更斯嗎?對西方人而言,他們讀的同一部聖經(猶太教只讀舊約),接受同一套自蘇格拉底以至康德、黑格爾、洛克、盧梭等哲學與思想。為何百分之九十六屬於漢族的台灣人,竟然連自己祖先傳下來的經典思想與文化卻可以視如敝屣?

 

民進黨政府打著台灣是多元文化的口號而存心去除中華文化,在文史授課比例上大幅減少時數,教材課綱也將中華歷史文化大幅刪減,基本上就有其政治性目的。對於民主共和,本來也是近代中國革命所信仰的,但現今(包括台灣與美國的)政治人物最被看不起的,就是為了自己的政治權位而信口開河、扭曲事實,胡亂解釋民主的意義和價值、並操弄人民、歪曲是非。

 

以美國政府為例,每天洗腦式講民主價值、尊重多元文化,但一個台灣人到美國留學,難道是去學印地安語或印地安文化及科學嗎?一個美國印地安人若不學習美語,他能考上美國律師、醫師、會計師、擔任電腦工程師而進階美國主流社會嗎?依2010年美國調查資料,實際上的英格蘭裔白種人約占9%,德裔16.5%,愛爾蘭裔11.9%,義大利裔為5.8%。美國建國不到二百五十年,印地安人從上千萬人如今只剩約六十萬人。

 

台灣九成六的漢族人為何要去中華文化

而台灣漢族人口達九成六以上,即使依照尊重多元文化的意涵,在比重上,漢族中華文化本就應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台灣民進黨政府為了政治權力,依附於美國政府,不斷以操弄兩岸對立、去中華文化以遂其去中國化的目的,製造人民價值觀與文化認同的混亂和分歧,進而造成人民處於仇視對立的境地,這其實已成了台灣民主社會發展的惡性病毒。

 

七月五日,導演李崗到台中益品書屋參加他自己監製的舞台劇「時光之手箱:我的阿爸與卡桑」記者會,他在致詞時提到,這部戲以基隆顏家自日據時代以來家族三代的發展故事為主軸,演出內涵其實涉及到不同世代對文化、權力認同的認知差異。這種認知上的差異至今存在於台灣社會;而今的藍、綠對立,其實是過度簡化的符號。

 

會後,李崗在書屋接受筆者採訪時,將他這十年來製作與台灣歷史文化相關的紀錄片與戲劇總結的心得,娓娓談了二十分鐘,最後並做了一個結論:「抹掉了中華文化,台灣還能有什麼?台灣人總不能以美國或日本人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文化歷史!」

 

台灣人接收的歷史資訊充滿偏誤

他說,我們接收的歷史都是執政的政黨在解釋,不同政黨,有他不同的情感、記憶、和利益,而我們一般人所吸收的都是被簡化的教育。從拍霧峰林家「阿罩霧風雲」紀錄片開始,他就有心從立體全景的角度探索台灣的文化歷史背景。他並非只是為了拍紀錄片而找一個題材。當時他也到五十歲了,有一些資源、能力和經驗,想要拍自己想拍的東西。如果要拍一部賣座的電影,都有一套pattern,如塑造一個英雄、或走悲情路線等,但那些不是他所要的。

 

他結合學界、紀錄片界、電影界,成立了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如今已陸續完成製作他所擇定的幾個主題。如「尋找1920」,透過拍攝台灣第一位飛行員謝文達的紀錄片,探索台灣經歷一戰、二戰世界局勢下的歷史過程,以及身為受日本政府栽培的台灣人在文化、政治上的認同糾葛。另外,他也製作了「光計畫」,透過探索前總統蔣中正為了反攻大陸與日本軍事顧問成立的「白團」,以深究1949年後台灣當時所經歷的外在環境與內在變化。

 

在今年疫情趨緩後的七月底,從台中國家歌劇院開始巡演的「時光之手箱:我的阿爸與卡桑」,則是以舞台劇的表演形式,透過顏家三代人的不同政治與文化認同的糾結與差異,也在凸顯台灣自割讓給日本後,歷經日俄戰爭、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戰爭、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皇民化運動、美國參戰、世界經歷左右分裂(但台灣左派的歷史現今被國民黨與民進黨一起抹掉了)、東西方冷戰,到蘇聯解體至今的種種歷程,台灣人處在中、日之間的文化認同、族群認同、及實力消長中持續拉鋸。其中有各種不同的狀態造成台灣人各自不同的選擇,有些可能也是生死之間的抉擇。也因為不同選擇而產生每個人不同的過程、不同的結果,並產生不同的意識型態。這些才是台灣歷史的立體化全景。

 

台灣是俄烏戰爭資訊不對稱的弱勢一方

在談到他對俄烏戰爭的感想時,李崗說,台灣在接收俄烏戰爭的訊息中,是充滿資訊不對稱的弱勢一方。台灣多數人對於俄烏之間上千年的歷史問題並不了解。而許多台灣民眾從小所受的是反共抗俄教育,接收到的訊息,都認為俄國基本上就是壞蛋,雖然俄國也不一定是好東西,但那也不是全部的他;但我們接收的訊息完全沒有他們的觀點。

 

台灣人自小看好萊塢電影長大,多數內容都是些英雄電影,情節也都簡化為黑白分明,好人打壞人。而在電影中,俄國人若不是黑幫、流氓,就是妓女、毒販,中東人則多是恐怖分子,我們所接觸的,如臉書、谷歌上CNN的訊息,都是被西方所特意簡化的資訊,其中甚至可能摻雜假新聞,而許多台灣人就是這樣子長大,從來沒有對方(俄國或被美國視為敵方)的不同觀點,也從來沒有人把它立體化,做全面性的思考。

 

李崗指出,從前金門曾被中共砲彈打得稀巴爛,那是因為金門是台灣的前線。如今台灣卻成了美國的前線,「難道我們還不害怕嗎?」他分析,俄烏戰爭不能簡化為西方民主陣營與邪惡陣營的對抗。雖然普丁了解他的對手是美國,但真正與他對戰的是澤連斯基。兩個人打的戰其實是不同世代的戰爭。普丁六十九歲,而澤連斯基才四十四歲。普丁對戰爭的規劃理解跟執行,是真正知道戰爭的老手。他從KGB出來,一路打打殺殺上來,也親歷克里米亞、車城戰爭,他真正了解戰爭是怎麼一回事。

 

澤連斯基形同美國傀儡漫威英雄

但澤連斯基則是如同被美國推上檯面的西方電影漫威英雄一樣,好像是正義在對抗邪惡勢力,但實際上不是那麼一回事,真正的治國和戰爭並不是那麼簡單,一場仗打下來造成多少人的家破人亡,他把國家帶到這種地步,還怎麼會是英雄?

 

從拍攝紀錄片、製作舞台劇談到台灣的歷史背景造成今日的文化與政治、權力的認同歧異,再聊到台灣人所遭受的嚴重「資訊不對稱」的侵害,以及對俄烏戰爭的感想後,當筆者最後問他,對於文化認同與抉擇上,台灣到底還要不要中華文化?李崗的結論是:「這個(中華文化)抹掉了,台灣還能有什麼?你是美國人嗎?你是日本人嗎?你要從美國的眼睛看世界嗎?中國五千年(歷史)不是白過了?要將中華文化中好的東西留下來,淘汰不好的,這才是應該做的。」

 

從李崗日前受訪的這段內容,筆者深深覺得,台灣實有愈來愈多人已充分覺知警醒到,長期以來台灣人遭受美國政府反共思想文化霸權的洗腦與控制,而台灣親美政府卻仍不斷的拿美國政府所餵養的片面資訊在操控台灣人的思想與意志。

 

而像李崗這樣知名的資深電影文化界人士,在經過多年的台灣歷史探索,最後仍認為,台灣不能沒有中華文化。他的言談,除讓我深感吾道不孤外,也對民進黨政府只求無條件親美而不顧是非、且為政治目的與利益而大搞去中華文化,造成台灣現時這幾代多數年輕人的思想短淺與空白,實深感不恥與義憤。

 

作者簡介

劉東皋,祖籍山東齊東縣,台灣高雄人,淡江大學統計系畢、朝陽科大企管研究所碩士、大葉大學管理研究所管理博士。曾任經濟日報、台灣日報、新新聞周刊、台灣醒報,並陸續在中部數家私立大學兼課。2014年創辦自媒體中報雜誌至今,持續關注台灣社會表面現象的背後實相,記錄當代台灣社會的思想所在。

熱門關鍵字:

談古論今 -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