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年輕世代海洋觀點 科博館展出靈鷲山Here On Earth計畫創作影片

中央社/ 2022.07.09 10:45

年輕世代海洋觀點 科博館展出靈鷲山Here On Earth計畫創作影片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20709 10:45:11)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說過,「地球的未來,是人類的未來。」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Here on Earth青少年環保媒體教育計畫」,培育台灣、紐約、倫敦青少年成為愛地球環保尖兵,透過影像創作為海洋發聲,6月8日至7月24日,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行「面向大海的海島記事」展覽,現場播放學員創作影片,透過作品交流,讓大眾認識年輕世代對海洋的情感與觀點。

Here on Earth計畫於2020年全球疫情延續的封城黑暗中展開,為突破圍城的孤寂和絕望,台北、紐約及倫敦,3個被河海繞的城市藝術家和媒體教育工作者組織團隊,在靈鷲山生命和平大學和富邦文教基金會青少年發聲網的支持下,發起國際青少年海洋媒體創作的網路培力計劃,致力於世代的海洋教育和跨文化的溝通合作。這次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然學友之家,完整呈現媒體的全方位計畫,對培訓學生和計劃工作人員來說意義重大。

科博館學友之家展場企劃魯志玉則表示,科博館以推廣科學教育為宗旨,此次展覽內容以環境教育及氣候變遷議題為主,非常有意義,學友之家致力打造一個自主學習及探索的環境,與「Here on Earth青少年環保媒體教育計畫」引導青年探索自我,主動發掘環保議題,關心生態的精神相符,雙方理念一致,因而促成這次「面向大海的海島記事」展覽。

創作理念從助人出發 療癒別人更療癒自己

學員邱文貞的作品《海洋療法》以療癒為出發點,她說,想到海洋她就想到療癒,打工時接觸到許多單親、弱勢家庭的小孩,希望讓孩子們將不愉快的記憶畫下來,以瓶中信漂流大海,象徵拋棄不愉快回憶的方式療癒心靈,考量種種實際狀況,企劃經過多次修正,最後誕生《海洋療法》這部作品,內容呈現青少透過海洋探索自己、療癒自己的過程。

擔任影片主角的青少年,也因為參與這個拍攝計畫而改變人生,主角們在海邊訴說自己想拋開的過往,並拋棄代表的象徵物,藉由這樣的儀式與自己和解,也療癒傷痛。其中一位主角在最後一刻撿回象徵友情的貝殼,她看到自己不捨7年閨蜜情的真心,並決定修復破裂的友情。文貞也發現,影片企劃的初衷是治癒別人,然而拍攝作品的過程中,很多自己內心的想法都透過作品呈現出來,心裡面對某些事情的執著,經歷過的不公平,也在這個過程中消化掉,從而療癒了自己。

參與Here on Earth計畫對她來說,最大的收穫是打開國際視野,提升自己的格局。她發現,雖然年齡相仿,每個人關心的海洋議題卻有很大的不同,海洋汙染、過度捕撈、珊瑚礁滅絕、海底火山爆發,甚至是海葬這些議題都有人關心,讓她知道海洋原來這麼多元有趣。

海邊傾訴心聲 父子溝通昇華為雙向理解

學員彭楷棋的作品,《成源》訴說父子之間關係改變與成長的故事,楷棋提到,爸爸帶他去淨灘是童年難忘的美好回憶,父親揹著google街景走在大太陽底下的畫面,讓他印象深刻,因此當他想拍攝一部紀錄片探討父子關係時,他選擇海洋,覺得這是一個可以輕鬆講話,傾訴心聲的地方。

「我印象很深刻是我們在藻礁上講話那一幕,他是看著我的眼睛跟我講話,講話的口氣也讓人很舒服,不像以前比較權威,那一刻,我覺得我們是站在同等的位置溝通。」楷棋說。而父親因為參與影片拍攝,理解他對影片創作的熱誠跟執著,對他選擇影像創作為未來工作的決定,從反對轉為支持,更鼓勵他︰「行行出狀元!」讓他很感動。

楷棋提到,參展讓他內心的想法被大家看到,他認為,表現自己的觀點有很多種方法,可以是繪畫、文學,也可以是影像,而影像是他覺得自己最擅長的媒介,能跟對自己作品有興趣的人溝通,當面討論創作的想法,他覺得是一種很舒服愉快的狀態。

近1個半月的展覽,吸引不少民眾前往參觀,擔任保母的許小姐覺得這樣的活動很好,教育方式更多元,學生也能不受限地發揮想法,跨國的交流,能增廣學生見聞。從事模具製造的吳先生在影片中看到環保精神的傳承,也對學生們的作品感到驚艷。

青少年期是很多觀念養成的關鍵時間點,青少年有自己的視野,自己的敏銳度,很多他們看見的東西,從成年人的角度不一定能看見,「Here on Earth青少年環保媒體教育計畫」啟發青少年的五感跟世界連結,進而認同自己是地球一份子,這也是心道法師強調,以萬物為本的靈性生態理念向下扎根的具體實踐。科博館學友之家並於展覽期間不定期安排創作者親自現場導覽作品,與創作者面對面互動,交流創作理念,也讓環保更貼近你我生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