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林芳怡老師;圖片提供/蘇琨峰
如果我做為一個活棋
把建築與社會連結起來,勇敢走在一個我相信且所愛的建築路上。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6月11日於實踐大學舉行了「611林芳怡紀念會」,以及由田園城市出版社協力出版的林芳怡之《建築展覽的台灣經驗(1985-2008)》新書發表與迴響座談,與芳怡老師的好友與師長們,一同在芳怡老師逝世一週年後,以溫馨如朋友們聚會的方式,來紀念這位稱自己為建築「搭台手」的芳怡老師,而其一生致力於將建築的美好與生活化推廣給大眾的芳怡老師,也嚴然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建築「燈塔」,而這道燈塔的光,將持續成為台灣建築界中指引與參考的方向。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6月11日於實踐大學舉行了「611林芳怡紀念會」,以及由田園城市出版社協力出版的林芳怡之《建築展覽的台灣經驗(1985-2008)》新書發表與迴響座談會場海報;圖片提供/許凱鈞
紀念會中也邀請了芳怡老師以往的老師與曾為同事的朋友們,來懷念與講述芳怡老師從一開始以「建築展覽」為題而為其論文收集資料的過程、參與過的廣播節目、《雅砌》雜誌、《建築師》雜誌、「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築生講堂」、「建築改革社」、「欣傳媒」與「台灣女建築家學會」創立時期的參與歷程。芳怡老師對於台灣建築事項的積極參與,如同是上演了一部台灣建築發展史,而後期則努力透過欣傳媒的旅遊資源來告訴大眾,建築即是生活,唯有實地走訪建築,才能親身感受到建築的美好與帶給自己的震撼。以下則節錄了幾位芳怡老師的師長與朋友對她的懷念與感言。
芳怡老師於建築師路易斯康作品-菲利浦艾克斯特中學圖書館前留影;圖片提供/蘇琨峰
吳光庭/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暨芳怡之碩論指導教授
《建築展覽的台灣經驗(1985-2008)》導讀
這本書可說是第一本建築策展的書,在當時(2009)也是碩博士論文中的首例,也因無前例可參考,因此也以田野調查方式尋集了大量資料,這也是她擅長的,後來將案例分為國內展覽與國際參展二群。透過展覽中的作品發表、評論及出版週邊等活動便可與建築專業圈產生密切互動。當時也建議她從1985年的「開東合西」這個首度與外國建築師舉辦聯展的經驗來參考。之後在一路上的自身展覽實際操作經驗檢討與分享中,像是她協力2004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及2006我們可以這樣生活等等的展覽。芳怡有相當好的整理資料的習慣,也希望透過這本書中她所仔細整理過的資料,讓後代的讀者可參考,也透過這些資料來了解她如何完成這樣的研究。雖然這是十年前所整理出的書,但其中的論述到現在來看還是很具有參考的價值。
吳光庭-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暨芳怡之碩論指導教授;圖片提供/蘇琨峰
呂明珊/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
《建築美樂地》 (2006-2017)
呂明珊女士以現場播放的方式,來讓大家重新聽聽芳怡老師的聲音與她對於建築與生活及旅行的看法。呂明珊女士提到,芳怡老師並不是廣播人卻開啟了建築主題廣播的起頭,也讓大眾能有更廣的管道來擁抱建築。美學與空間教育是重要的,就像芳怡老師在某段的採訪中說道,像是歐洲不會做出不美的東西,而當地的小朋友從小就有這樣的生長環境,所見所學都會影響他/她們的美學,不要低估小孩的學習能力,要用這樣的方式讓空間美學潛移默化到各年齡層的小孩身上。
圖片提供/蘇琨峰
鄭林鐘/《雅砌》編輯指導
《雅砌》雜誌 (1989-1991)
芳怡在雅砌時期寫稿的戲路甚廣,也具備深度與廣度,同時她的武器多元,會以過濾圖片、平面圖、訪談或邀稿等方式來完成作品。除了自己撰寫外,也會串連外部寫手,產生了一股很大的力量。而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文筆愈來愈柔軟,也愈生活化及具臨場感。而與人相處的溫暖是讓我印象最深的,也從不搶功,總是在後面努力地做事,後來卻也在雅砌時期開拓出屬於她的影響力。
芳怡老師所參與的第一本建築雜誌-雅砌;圖片提供/蘇琨峰
黃長美/《建築師》主編(前)暨《ta》雜誌總監
《建築師》雜誌 (1996-2006)
芳怡是1998~2001建築師雜誌的主編,以她在進入建築師雜誌之前在建築界的有趣及多元的工作經驗下,相較下這份工作因為有建築師公會等單位的考量,會顯得較為有壓力與制式化。但她還是願意承接下來,就是想透過各種管道來推廣她的建築志業。她的確是一位道道地地的搭橋文化人,對於推廣建築文化的這份堅持,著實值得我們學習。
黃長美-《建築師》主編(前)暨《ta》雜誌總監;圖片提供/蘇琨峰
林靜娟/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第12屆理事長暨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
「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時期(2003-2008)
芳怡在2003-2008年時是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的秘書長,那時的她可說已經是一位從寫建築評論到把建築美學的推廣轉變成融入生活的人。在2003年時那個還是都市問題摸索的時期,她就已開始在地空間及美學的研究,並從尋找台灣本地主體性的角度,引導出後來更多城市相關的獎項與論壇。而她也一直致力於推動「埋下美感教育種子」的活動,希望大家能一同協力執行像是幫高中編景觀環境美學的書,讓學校就能有理解建築環境的通識理念課程。建築不再只是專業,而是能融入更多生活中的面向。在2006年時,芳怡就已從生活角度去思考建築該如何存在,且用自己的行動來實踐這樣的理念。而她爽朗與對公共事務的高度投入令人敬佩。我很榮幸也能當這本書的口試委員,協助芳怡以自己的方式書寫論述,並將她的建築志業推的更遠。
林靜娟-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第12屆理事長暨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圖片提供/蘇琨峰
羅時瑋/築生文化協會第1、2屆理事長暨東海大學創藝院第4、5任院長
「築生講堂」時期(2006-2015)
芳怡從雅砌雜誌一路到築生講堂,一直實踐著建築與生活連結的關係。當初從建築師雜誌的邀稿認識芳,從電話上覺得她是位非常桿練的編輯,真的是符合了上述大家口中的芳怡。芳怡在台中所舉辦的築生講堂及建築人沙龍,邀請了不少有名氣及有影響力的建築師前來演講,可說是台中傳奇。芳怡也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建築,不僅舉辦建築團,也舉辦許多在現場有著各種不同多元體驗的講座,並將各種主題融入生活中,同時也是2019~2010首二屆實構築的策展人。這一路走來,每個階段對她來說都是很重要的養分,一直到雄獅開辦欣講堂,希望透過更軟性的方式來推廣建築。芳怡的笑容中總是感受的到非常多的包容在裡面,就像她一路上受接受的養分,那麼的有深度,卻又平易近人。
羅時瑋-築生文化協會第1、2屆理事長暨東海大學創藝院第4、5任院長;圖片提供/蘇琨峰
曾光宗/建築改革社第5任社長暨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
「建築改革社」時期(2008-2015)
芳怡是1999年建築師雜誌的主編,在2000年10月時在921大地震後提出了更新與重建的專輯-「重建之路,戒急用忍」,可說是芳怡投入建築改革的開端。在新校園運動特輯中,更明確提出建築師雜誌希望能做為媒體人的責任。從新校園運動合作社到建築改革社,芳怡與建改有了更緊密的連結。「紫藤廬」的成立,芳怡成為了建築師與社會溝通的重要角色。2006年正式成立建改社,芳怡成為了重要的成員之一,並連結了「智邦生活館」,將民眾對於公共工程的問題結論以媒體的方式與民眾溝通。而在後期在雄獅的欣講堂以更靠近大眾的方式來推廣建築,芳怡可說在建改的路上從不缺席。
曾光宗-建築改革社第5任社長暨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圖片提供/蘇琨峰
吳宜晏/雄獅集團欣傳媒社群部經理-欣建築主編(前)暨《建走大叔》主理人
「欣傳媒」時期(2012-2021)
2011~2013年是芳怡老師在欣講堂及欣建築的草創時期,期待透過能擁抱大眾的旅行社通路來持續推廣建築。期間不僅開創欣講堂,也開啟了國內建築旅行的開始,同時也是期望透過這樣的平台,刻意培育相關的建築人才。2013年起芳怡老師以「建築走讀」的方式來創造不同以往的社群之路,而在欣建築1+7的「欣女力」可說是全盛時期,讓不同專長領域的新同事利用更多元的方式打開大眾對於建築的認知。2015~2021年則是欣建築「國外建築走讀」的開始,真正帶領更多的建築愛好者實地走訪國外建築。芳怡老師從不以長官的身份來帶領同事,而是朋友的方式來教導,在溫柔而堅定的方式下,讓同事們齊心為推廣建築這個志業一起努力。
吳宜晏/雄獅集團欣傳媒社群部經理-欣建築主編(前)暨《建走大叔》主理人;圖片提供/蘇琨峰
欣建築欣女力時期;圖片提供/蘇琨峰
林欣蘋/台灣女建築家學會共同發起人暨第1、2屆理事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時期(2018-2021)
芳怡老師的顏色就像是彩虹一樣的光譜,也一直在提拔新進的建築師。她曾說過,她想做的是大眾與小眾之間連結的完美的方程式,但這個方程式目前看來卻是無限大的。芳怡老師在2018年5月5日台灣女建築家成立時,是唯一一個非實務界的人,但她的特殊性是無法被取代的,是一個更能與大眾溝通的人,也強調建築創作是沒有性別的分別的。在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的大小活動中她從未缺席,一直帶領著我們為台灣的建築發光發熱。
林欣蘋-台灣女建築家學會共同發起人暨第1、2屆理事;圖片提供/蘇琨峰
芳怡老師在她的論文未寫著:「對我個人來說,建築展覽是充滿挑戰與學習興味的專業課題與活動。」從雅砌雜誌到欣建築的時期,芳怡老師以媒體的力量來推廣建築美學、建築對於大眾的教育性,以及極力地推動對於建築相關人才的培育。她對於建築的熱忱、專業與包容,從一位「搭台人」成為了一座「塔台」,無論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台灣建築界,都會是一位無法被忘懷且具有影響力的芳怡老師。
611林芳怡紀念會會場海報;圖片提供/蘇琨峰
611林芳怡紀念會會場-參與好友們可參與「芳怡老師飛行計劃」認領芳怡老師遺愛之物一起旅行;圖片提供/蘇琨峰
611林芳怡紀念會會場-參與好友們可參與「芳怡老師飛行計劃」認領芳怡老師遺愛之物一起旅行;圖片提供/蘇琨峰
611林芳怡紀念會由芳怡老師大哥作懷念感言結尾;圖片提供/蘇琨峰
611林芳怡紀念會來賓合影;圖片提供/許凱鈞
【林芳怡之《建築展覽的台灣經驗(1985-2008)》新書發表與迴響座談】
>直播頻道觀賞連結:(重播)
https://reurl.cc/NA4re5
文/蘇琨峰
立即加入欣傳媒Line@,月月抽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