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麥當勞 應曉薇 九淺一深

【新竹市長選戰3-1】選人不選黨?沈慧虹「講真話、做實事」面對藍白政治攻防

匯流新聞網/潘永鴻 2022.07.03 07:01

新竹市副市長沈慧洪、新竹市長林智堅。記者 潘永鴻攝影、.jpg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專題報導

新竹市長林智堅連任兩屆,民進黨派出新竹市副市長沈慧虹,她畢業於淡江大學交通管理系學士、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經歷新竹市政府交通處處長、交通部公路總局監理組專門委員、臺北市政府交通局專門委員﹑科長,長年從事交通運輸事務,也是台灣鐵路史上首位女站長。過去鮮少在螢光幕上露面,甚至連選舉活動都從未參與過,地方議員認為她是走「務實派」的政務官,算是半個「政治素人」,但選舉經驗少的沈慧虹未來該如何面對國民黨、民眾黨的夾殺?外界都在關注她的表現。

民進黨新竹市議員、前新竹市黨部主委曾資程表示,沈慧虹在市府有將近八年的經驗,是交通專業出身的人才,這幾年相當低調,因為她專注於市政,這是她的優勢,所以接續選2022非常合理。

曾資程表示,新竹市在林智堅主政之下,翻轉藍綠結構版圖,加上外縣市人口移入的現象,普遍為選人不選黨,因為很多政策讓人民有感,所以從這觀點可看出,政策打入人民的心,也因此外縣市的人才願意待在這居住。他舉例公道三路、兒童醫院、新竹油庫、漁人碼頭左岸這些亮眼的成績,都受到民眾肯定。

曾資程表示,在財政紀律部分,110年度新竹市總預算原差短19.7億元,編列預算時預計舉借債務填補,但經市府各局處開源節流,不僅未發生差短,決算估計將賸餘7.8億元;此外,債務清償也有成果,110年度公務預算債務更較林智堅103年上任時大幅減少32.1億元。

話鋒一轉,曾資程痛批民眾黨,他說,全國只剩下新竹市還有金門在發放敬老金貼,重陽敬老禮金原本為一千元,提高到兩千元,相較於台北市,台北市長兼任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主政把重陽敬老金砍掉,前陣子台北市議會通過自治條例,但是柯文哲還是提出復議,還沒有成功,接著行文給行政院,最後遭到打臉。

新竹市副市長沈慧虹

曾資程說,2014年普遍民眾都認為林智堅不會當選,甚至還覺得國民黨新竹市前市長許明財鐵上「躺著選就會上的選舉」,結果許明財落選,以地方分析來看,他敗在敬老津貼,回過頭來看柯文哲,他的大巨蛋尚未解決,對長輩的照顧缺乏同理心,若高虹安要來選新竹,是否要先說服北市民眾和自家民眾黨,重陽敬老金有無順應民意,否則民眾黨選新竹,這一個點會相互矛盾。

民進黨新竹市議員施乃如認為,沈慧虹不算半個政治素人,她有將近快八年的市政經驗,因此只能算半個政治素人,只不過她注重在政策上,所以遇到選舉政治攻防戰,需要下點功夫,不過這點不太擔心,因為新竹黨團和所有議員、幹部等等,都會全心投入協助,所以她並不是一個人面對。

沈慧虹為「政治素人」未來該怎麼面對選戰政治攻防?沈慧虹受訪表示,「政治是眾人之事,講真話、做實事,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不是碰到政治就要做轉彎,這是我一貫的原則,日後也會秉持這樣的心情繼續做下去,面對市民只有真心,說真話做實事,我們高水準的新竹市民才會認同。」

「新竹選民喜歡正向的選舉。」民進黨新竹市議員兼任民進黨發言人李妍慧強調,過去民進黨在新竹選舉主要以正面模式進行,過程只提優點,不會刻意製造對立,甚至抹黑攻擊別人。她強調,民進黨也會針對議題防守,不過,選舉過程希望是保持正能量的風氣,不希望是互揭瘡疤,打泥巴戰互相惡鬥。

若民眾黨派高虹安參選,李妍慧認為,兩邊陣營屬性不同,以近來議題,民眾黨偏向個人選舉,打口水戰較多,而高虹安本身在立院的特質多是「政治攻防」,搶攻曝光版面為主,回歸到民進黨候選人沈慧虹資歷深厚主打政績、政策牌,透過七年半累積的經驗,提出實體有感的建設,屬於穩健切實,逐步進行的風格。「若高虹安用立法院攻防模式帶入新竹選舉,市民肯定不會接受,畢竟地方選舉講的是民生議題,而非鬥爭話題。」

民眾黨若參選新竹,將形成「三腳督」,李妍慧表示,不管誰來選新竹市長,民進黨都會步步為營,軍隊前進一程,就建立一個營壘,嚴防敵人攻擊。她指出,過去新竹藍大於綠,許多人都認為新竹是艱困選區,但這幾年因為許多人移居到新竹市,某方面來說,這也是認同林智堅。

李妍慧說,新竹因為人口組成有改變,不一定是「選人不選黨、選人再看黨」的狀況,藍綠應該彼此有共識,首長選舉「人選比政黨還重要」,因為選民很注重觀感,所以候選人的特質、條件、形象相當重要,主要關鍵還是候選人對市政的熟悉度,以及是否接地氣。

圖片來源:記者潘永鴻攝影、新竹市政府。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新竹市長選戰3-2】林耕仁仰賴組織票 難擊敗沈慧虹 靠向中間才有勝算

【新竹市長選舉3-3】高虹安犀利問政砲火猛烈 新竹市政「這些積弊」都應改善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熱門關鍵字:

市長 新竹 民進黨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