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宋仁傑/新北報導
為提升志工於災難救助心理關懷專業素質,以及建立慈善、醫療、社會關懷等全方位互助機制,慈濟基金會經匯整志工多年投入社區與救災關懷陪伴經驗,在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心理健康司及各縣市政府社會局、衛生局等部門指導下,與台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佛教蓮花基金會、亞安管理顧問團隊等專業組織共同攜手合作,辦理「關懷士」培訓與認證,首期全台已有超過1000位志工報名,6月25日北區場在慈濟新店靜思堂舉行開訓始業式。
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表示,災難救助需要「三師一體」的角色來進行關懷,三師為宗教師(神父、修女、出家師)、社工師及專業的關懷師(士), 在關懷上,很多受難的當事人或家屬,他們在失去親人的極端悲痛情況之下,其實沒辦法承受太多人的關懷,所以需要比較深度及固定的陪伴,期許慈濟在關懷層面可以有比較專業的提升,未來大家要更能夠做到位。
衛福部社會救助與社工司蘇昭如司長提及,當國內有重大災難現場,都能第一時間看到慈濟志工忙碌的身影在旁陪伴,她代表衛福部表示非常的欽佩、感謝。慈濟關懷士的培訓規劃,結合專業的團體及公私部門,有基礎訓練、特殊訓練以及兩年再重覆不斷訓練等完整機制,可以作為志願服務的組織,培養志工及訓練最好的示範。
「這些年災害不斷,哪裡有災害,就看到慈濟人在哪裡。」新北市社會局張錦麗局長表示,兩年來疫情非常嚴重,新北市初期的機制及服務措施尚未完備,政府人力不足的情況下,民眾帶著惶恐不安焦慮的心情打電話諮詢,每日動員幾百位志工分布在衛生所、區公所等地,非常感謝慈濟志工們,在民眾最需要協助的時候,很勇敢、很願意、很熱心地站出來,「新北市政府的夥伴都很願意向慈濟基金會及所有的志工朋友請益,學習大愛精神以及專精化的服務態度」。
慈濟基金會指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災難頻傳,如何能更即時為災害事件中的傷者與家屬,提供最適切的慈善關懷與服務,慈濟與相關社會工作與志願服務等專業單位合作開辦「關懷士」培訓與認證機制,希望持續提升志工和社會愛心人士投入災害防救及訪視時需要的正確觀念、態度及服務技能,協助受災者及其家庭安穩身心,讓災害的衝擊與傷害降到最低,儘速恢復其生活的安定,也為防災韌性社區及社會安全網提供一股溫暖的支持力量。
結合台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佛教蓮花基金會、亞安團隊等教授和專家精彩講授課程,融合慈濟多年救災的實務經驗,「關懷士」的培訓與認證課程內容包括,志願服務的精神與內涵、助人者應有的關懷素養與自我覺察、災害救助與實務運作、災難後社會心理家庭的關懷與陪伴等,希望提升志工服務團隊在災害救助與關懷服務內涵的認識與技能,強化服務過程心理韌性。
主辦單位強調,「關懷士」認證課程包含基礎和特殊訓練共計30小時,測驗合格後將發予結業證書,認證之後每一年均需參與年度複訓之精進課程共 8小時,以增長關懷新知,持續精進關懷能量。此外,在「關懷士」認證後,每一年均須參與機構規劃之實際關懷服務24小時以上,持續投入關懷行動。關懷服務以團隊模式進行,並與社工人員進行個案討論與相關資源連結。
為落實學員進行專業培訓,為期四天的課程包含理論與實務練習。首先由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與慈濟基金會負責授課的志願服務倫理法規及經驗分享;第二天課程由社會工作教育學會協助提升志工學習關懷陪伴的助人技巧、災難創傷的身心壓力反應及如何協助走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第三天邀請心理專家講授災難心理衛生介入原則與心理急救核心行動,以及各縣市社會局處、慈濟基金會、社工教育學會教授專家們則共同從社會福利與災害救助、災難救助實務及工作、災難管理與專業合作、災難因應與生活重建、關懷團隊的組織與共識等各面向,進行整合研討。壓軸由蓮花基金會臨床宗教師與專家教師帶領大家認識悲傷與靈性關懷,並且以案例討論演練。
慈濟基金會指出,透過「關懷士」增能培力與認證制度建立,可提升志工培訓課程深廣度、並可增強在災害救助領域的專業素養,及增進全民對於災害救助領域的支持能量,並與相關單位合作定位,建立公私協力、專業認證之完善的社區關懷機制與互助模式。
※「關懷士」培訓與認證後的工作內容包括:
▲平常時期:在慈善濟助、公益關懷或醫療服務場域中,對遭逢生命巨變、家人傷亡、價值迷惘或情緒失落等關懷服務對象,提供適切的陪伴關懷、支持與資源連結。
▲災害時期:發生重大災難事件時,關懷士配合總體救災運作,與社政系統、社工專業單位、醫療系統等共同合作,為受災受難者及其家屬提供適切的關懷膚慰、心靈支持與資源連結。
▲災後心理與生活重建:水風災的土石流、地震屋倒與傷亡、高雄氣爆或八仙塵爆,災害的場景令人驚嚇,許多經歷災害現場的災民、傷患、救助者,容易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心理狀態,關懷士可配合當地社政、衛政系統,醫療機構與專業單位,合作推動多元舒壓療癒與照護計畫,搭配專業人員,提供心靈關懷與支持。(例如:安心照護紓壓講座、定點中西醫紓壓聯合診療服務、居家到宅往診身心關懷、團體及個人心理治療等)期待共同努力減緩災後急性壓力反應、降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機率,以促進身心健康,協助恢復正常生活並增進生活品質。(新北分社長宋仁傑攝)
以下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