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社會中並非只有 COVID-19 ,既有的慢性病、傳染疾病依舊存在,當大量醫療資源投入防範新冠肺炎下,最擔憂出現醫療排擠效應,光是疫情隔離、減少與人互動,國內神經內科專家均發現:「失智症患者沒辦法跟別人社交,整天待在家裡,失智症族群退化速度比過去快很多。」
看不見的隱性需求!長者刺激減少退化變快
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需特別關注失智症的問題,推估每 5 年盛行率就以 2 倍速度增加,只是疫情下對於失智症的影響恐怕超乎我們想像,不單單只是不敢到醫院就醫,疫情對於生活型態改變是可能加速認知功能退化。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務部主任陳龍分析:「去年疫情時就發現,許多樂齡學堂、健腦活動課程因為疫情全暫停,原本只是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輕度失智症的患者,因為整天待在家中,退化速度比過去快很多。」
因應失智症的病是漸進性的,若透過良好的照護及藥物,是有機會延緩退化速度,需要社會參與的機會,維持人際關係與生活功能活化大腦,但偏偏這樣的模式在疫情下通通變得不可行。
![](https://img.heho.com.tw/wp-content/uploads/2020/11/fb96788305ffa1d8d90a1bc7ce61e719.png)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提到:「定期做長照中心據點追蹤失智症個案,確實發現疫情比較嚴重時期,個案因為不能出門,關在家中只能看電視,沒有外界的刺激,退化情況是明顯觀察得到。」
且不單單只有失智症有此問題,同屬於神經退化疾病的帕金森氏症也面臨其困境,葉篤學坦言:「帕金森主要是動作的功能,中後期患者也會有失智問題,疫情關係患者都沒辦法出去活動,關在家中活動量減少,對於動作狀況都有影響,加上藥物也有接不上的問題。」
家屬對控制疫情扮演關鍵角色!適時尋求醫療協助
通常失智症、帕金森氏症患者都是年長者,也是疫情當中需要被保護的族群,若是染疫後該怎麼照顧對家屬也是一大考驗,加上被隔離患者心理又會受到極大影響。
「有些失智症患者確診要隔離,強迫限制他只能在一個人的空間當中,會有些心理的反彈,需要找到影響情緒關鍵的原因,也許是隔離期間的焦慮,原因解除後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葉篤學分析到。
雖然已經有了去年疫情爆發時的演練,但面對這次不同變異株來襲,陳龍坦言:「上一波過後發生的問題,預期這波也會有同樣的問題,想要減少排擠的傷害『教育』很重要,了解什麼樣的情況下該適時就醫。」
![](https://img.heho.com.tw/wp-content/uploads/2022/06/1654241220.3351.jpg)
尤其是神經退化方面的疾病,想要延緩退化功能,最終要還是回歸到「家庭照護」,因為醫療端提供用藥諮詢、復健、醫療諮詢都需要固定場域,在疫情狀況下就會受到影響,非藥物治療對於失智症病情控制上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葉篤學鼓勵:「在疫情穩定下建議長輩多些互動,如果有狀況還是要到醫院尋求醫療協助。」
對於家屬而言,也需要提前預作準備,疫情是可能「無形中」影響到失智症、帕金森症患者,多些關懷及早警覺,及早因應疾病所帶來的變化,才能在漫長的疫情生活中,減少因為新冠病毒所造成的衝擊。
![](https://img.heho.com.tw/wp-content/uploads/2022/06/1654241374.8788.png)
1.採訪專家: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務部主任陳龍
2.採訪專家: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
文、王芊淩/圖、黃懷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