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凌】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今年11月5日開展,邀請長期關注歷史、生命政治、主體認同與原民性等課題的徐文瑞擔任主策展人,與以舞蹈/身體表演史與賽伯格理論見長的張懿文,共同組成策展團隊,藉由兩位策展人長期投入身體/肉身、主體性、技術哲學、解殖、戰爭和原民性等議題的關注,進一步探討在全新質變的生態系統中,技術對於政治、身體和生活的全面影響,及其相關的議題。
徐文瑞擔任主策展人。國美館提供。
2020年至今,全球籠罩新冠肺炎下生活,加上近期國內再次面臨Omicron變異種蔓延的趨勢,與病毒共存已是所有人類必須面對的現實。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策展人姚瑞中以佛教奧義為策展精神,帶領藝術家和觀眾反思人類、物種和自然環境間的關係。今年則意圖重探人與人、人與其他物種、世界生成過程的關係,並挑戰傳統社會框架,自然或文化的既定範疇內,所給予之宇宙論與認識論。
雙年展覽主題為「問世間,情不為何物」,追問當代技術生態的宇宙觀:這個由數位物所充盈的自動化時代,「萬物有情」如何重新獲得意義?人與人、人與其他物種、世界過程,如何重新定義?生的意義如何重新評估?
策展人表示:現代化的基礎建設,將人所生活的環境變成城市結構,一個快速運轉的、自我調整的巨大機器,然後再通過不同的技術及生產體系,把地球上不同地區的城市串連成一個龐然網絡,改變了人與空間的關係,也形成一個新的技術圈 (technosphere)。這個逐漸佈滿人類痕跡的新生態,還包括近年病毒透過人的變異及演化所帶來的新衝擊,所有的物種,包括人類自己、地球和所有其他物種,都必須重新適應這個新生態,地球真正進入所謂的「人類世」(Anthropocene)。面對這個自主的技術系統,人們認知到新的自我認同或身份,百萬年所演化成的肉身,變成複雜的賽伯格,已深刻地結合到數位、視像、醫療等再現系統之中。人類的主體性,物種和環境生態的可持續性,變成了新的時代問題。作為現代的國家,臺灣如何重新詮釋、重新建構自己,自己的現在,過去和未來,也變成這個國家的迫切問題。
國美館梁永斐館長表示,期待在雙年展中,當代藝術家如何以其創作應對此策展提問。相信透過策展人的規劃,邀請各自持有不同的、多元的宇宙觀點作為支撐之藝術創作,並且利用不同型態的表現形式,得以激發長久來的雙年展機制,導入更多元且生動的作品形式與令人深思的各種議題。藉由藝術家們所引出的多元宇宙觀、非線性史觀,與對於非人之「有情」關照,「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將得以重新評估生命的意義,並再次翻轉臺灣在不同主體 / 技術語境下的歷史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