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不強調「客家」 桐花祭轉型各族群民眾參與

客家電視台/羅安達 桃園 2022.05.31 19:19

https://youtu.be/ERxoYeWvxYU

已經有20年歷史的客家桐花祭,卻在今年拿掉了「客家」兩個字,主辦單位認為,桐花祭已內化成客家活動,不強調客家,反而能讓更多不同族群民眾參與,學者認為透過這樣的轉型,可以讓各個社區,了解自己在地的桐花美學,也藉此可以讓設計師以及執行單位,更深入策畫屬於在地的輕旅行,來昇華以桐花為引,聚合人與人、人與自然及客家文化的互動之道。 年輕的導覽解說員,帶領前來賞桐的民眾,走在桐花路徑上,除了一一解說油桐樹與客家的關係,更帶領民眾在路途中,看見這次以山林為舞台的活動,這次負責策畫全國桐花活動的,桃園客家子弟邱子軒表示,與設計師一起跳脫以往大型活動框架,以桐聚道為題材,結合古徑尋花、聲音地景,與當代的樂舞茶席設計,音樂表演與桐聚市集等,使親近自然,成為生活風格與美學日常的桐花祭。 桐聚道策畫負責人 邱子軒:「希望呢就是讓它可以走入到我們臺灣人民的生活,讓我們的這個未來臺灣的桐花祭,像是日本的櫻花祭這樣子,跟著自然的時序,進入到我們人的身體裡面。」 桐聚道設計師 林承毅:「今年在設計所謂的桐聚道的過程中,我們希望說可以埋入更多的意義,讓未來大家賞桐不只是賞桐,而是賞桐背後,可以對你帶來是一個從身心、從體驗,從你跟客庄的文化,找到你跟你的一個原生文化的連結。」 對於今年桐花祭的轉變,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副教授王保鍵,表示肯定,王保鍵指出桐花祭已經舉辦多年,「客家」兩字早就牢牢的固定在民眾心裡,有沒有客家兩字其實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參與的年輕人,由每年舉辦的桐花祭中,知道客家的歷史、客家的文化。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副教授 王保鍵:「大家看到桐花就想到客家,所以這個桐花祭的活動,要不要加客家兩字沒有差別,我想這個桐花祭活動怎麼樣來辦,要可以讓客家的年輕人,知道客家的歷史,知道客家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今年桃園的桐花祭,展現客家寧靜致遠的文化精神,呼應地方創生,把對客家文化的記憶與認同鬆脫之處,連結起來,少了大型活動的儀式感,卻增加了一份人文素養,讓賞桐花與客家有更深的融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