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歌劇院長出來的音樂 《感質》帶您感受生命的獨特

焦點時報/焦點時報 黃秀卿 2022.05.15 22:58

歌劇院第三屆駐館藝術家鄭伊里全新創作《感質》5月14日、5月15日下午14:30,於歌劇院中劇院演出。鄭伊里是歌劇院首位駐館作曲家,她曾在荷蘭、德國等國際重要音樂平台發表作品;在駐館之初,她即在歌劇院5樓美聲涵洞種植辣木樹苗,觀察環境介質對樹苗成長的影響,進而激發她將歌劇院建築核心元素:光、空氣和水等介質融入創作中。

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說:「這兩年我幾乎天天都跟《感質》在一起,因為每天早上第一眼就看到鄭伊里在歌劇院涵洞種植的辣木樹苗,可以說跟著它成長茁壯」。

鄭伊里表示:「這次創作過程很漫長,從一開始我對表演者身體的興趣,以及觀察植物生長過程的趣味,體悟到任何自然生命都是獨特的,沒有完全一模一樣的人或樹,於是將這些想法融入創作。我從小演奏樂器,對可觸物件有很深的連結,所以產生對介質研究的興趣。《感質》用身體取代真實樂器,以土、水、霧等介質設計聲響裝置,再透過表演者的體感差異而產生不同電聲音頻,帶給觀眾更多體會與聯想」。

《感質》分為〈逆生樹〉、〈地〉、〈醒〉、〈霧〉、〈光影〉及〈水〉等6個段落,運用多項感測技術,打造不同型態的電聲裝置。第一段〈地〉在2個鋪滿發泡煉石的圓形木箱上,嵌入極為敏感的聲音偵測系統,演出者趴附其上磨擦打擊,方能演奏出鄭伊里在樂譜中所強調的精準聲響,2位表演者經常排練到手腳破皮,堪稱如「天堂路」般的音樂演奏。

〈霧〉和〈光影〉段落則運用動態影像偵測,透過肢體在空氣中比劃動作,即時轉化不同強弱頻率的電聲;最後一段〈水〉,利用身體電量訊號差異,結合生理感測器設計「水盆電聲裝置」,表演者以手撥、打、攪動水觸動聲響,在燈光照射下,手與水波光影斑斕,充滿詩意。

一般的樂譜寫的是音符,鄭伊里創作的樂譜寫的是演出者的表演動作,極為強調與裝置配合的精準度。表演者雷雅涵、羅翡翠拋棄原本擅長的法國號和大提琴演奏,以身體為樂器「演奏」即時電聲,排練過程不僅要熟記動作姿勢,還需掌握音頻強弱與速度,才能準確傳達作品所要傳達的聲響。

雷雅涵提到:「在劇場中,觀眾也是介質之一,因為觀眾的加入這個作品將會產生不一樣的化學反應。該如何欣賞這樣的演出呢? 或許放掉任何腦袋中的期待,不只是聆聽聲響,更多的是開放你的感官在劇場裡全然體會,將會帶來驚奇的感受」。

邱瑗表示:「近代音樂大多追求更多不同的可能性,非常期待《感質》未來能有機會在不同場域呈現,因為不同空間中都存在許多不一樣的介質,都會帶給作品不同的刺激與效應,open your mind,歡迎大家來歌劇院感質一下」。圖/業者提供

延伸閱讀:【焦點時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