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爆新聞網/記者林建鋒/台中報導
新冠疫情再度升溫,國內兒童染疫人數不斷上升,讓家有幼兒的家長心慌慌。衛福部日前宣布6至11歲兒童將可接種莫德納疫苗,另也採購BNT疫苗,但家長們在2種疫苗中難以抉擇。醫師指出,6至11歲兒童可打莫德納、5至11歲兒童可打BNT,打疫苗後染疫的話就可大幅降低5成住院率。雖然疫苗有大約10萬分之1的風險,但不接種疫苗風險更高,因為國外研究指出,未接種者感染後將可能產生器官發炎、糖尿病、大腦老化10 年、損傷情緒與記憶處理能力等多種後遺症,不可不慎。台中市長盧秀燕表示,中央拍板12歲以下兒童可接種莫德納疫苗,台中與中央態度一致,「不會催打,尊重家長的同意權」,籲請中央補足疫苗,替台中市兒童接種。
茂盛醫院兒科副院長簡佳裕醫師指出,6至11歲兒童是可以打莫德納疫苗的,劑量單劑50 µg為成人1/2,台灣是2劑間隔4至12週。初步數據表明,莫德納疫苗會引發很高的抗體反應,副作用大多數是輕度接種部位的疼痛、短暫的腫脹和發紅;至於,5至11歲兒童則可以打BNT疫苗,劑量單劑10 µg為成人的1/3,2劑間隔時間為4至12週。研究指出,BNT疫苗副作用通常也是輕微的,疫苗接種部位的疼痛、腫脹和發紅是最常見的副作用。而家長最擔心的心肌炎、心包膜炎部分,僅有少數疑似案件,症狀輕微,而且較青少年族群少。選擇打疫苗有大約10萬分之1的風險,但不接種疫苗風險更高,而且可能必須承擔感染後的種種可怕的後遺症。
簡佳裕醫師表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症狀一般較成人輕微,大部分兒童的臨床表現與一般感冒病毒感染無異,發燒1至2天、頭痛、喉嚨痛、鼻塞、流鼻水、嘔吐、腹瀉等 ,但還是有些兒童會併發重症,腦炎、腦病變、心肌炎、肺炎、呼吸衰竭或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甚至死亡。
簡佳裕醫師說,兒童接種疫苗基本上是利大於弊,體內有了抗體,可以減少被感染的機會,萬一感染也可以減少併發重症與死亡,打疫苗後染疫的話就可大幅降低5成住院率,而且接種過疫苗感染後體內病毒量也會相對低一些,可以保護體弱的家中長輩與嬰幼兒。接種疫苗也可以減少兒童隔離的需要,減少學校停課,減少社區病毒傳播,以及減少父母的缺勤,現在主要流行的 Omicron看似殺傷力較低,但兒童、青少年是在群體中的確診比例卻持續增加,更重要的是感染新冠病毒可能產生的後遺症。
美國、加拿大、歐盟、日本、香港、韓國等國家,陸續於去年底、今年初核准兒童新冠疫苗。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公布的數據顯示,5至11歲兒童人口目前共接種867萬劑,有4,249件不良反應事件通報,其中100件屬於嚴重不良反應,12例是心肌炎,嚴重不良發生率略高於10萬分之1,其中2例死亡病例均有先天性疾病。簡佳裕醫師認為,即便如此,具有高風險如肥胖、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臟病、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症、免疫缺損的兒童,可先由醫師評估是否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來增加保護力。
香港第5波疫情已漸趨緩,但專家發現,兒童染疫康復之後的2至5週,陸續會出現一種名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後遺症,亦即體內器官發炎的症狀,通常會出現高燒、皮膚紅疹、眼球血絲、腹瀉、和低血壓的病況,其他症狀還包括心臟衰竭、淋巴腫大、嘴唇乾裂、舌頭味蕾凸起小顆粒的草莓舌等。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最新研究也顯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康復後,罹患糖尿病風險可能會增加,研究人員正尋找新冠病毒與糖尿病可能有關連的原因,CDC也呼籲家長、兒科醫生和護理人員注意糖尿病警告的徵兆。
根據最近發表於醫學期刊「刺胳針呼吸醫學」(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的英國研究報告指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住院患者中,1整年過後完全康復的人不到30%。研究警告,「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為疲倦、肌肉疼痛、睡眠不佳、行動力變慢和呼吸急促。再者,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最新研究與英國科學期刊《自然》也發現,感染新冠肺炎將會導致腦萎縮及腦組織受損,處理情緒與記憶的區塊灰質減少,而掌管嗅覺的區域則出現損傷,大腦萎縮程度相當老化10年,對輕症患者的大腦和思維能力也有損害。
許多家長關心要不要讓家中孩童接種疫苗,盧秀燕表示,經與中央開會確認,12歲以下的兒童疫苗接種2劑,間隔12週,接種劑量是成人劑量的一半,兒童疫苗施打作業預計5月多上路。盧強調,台中市的態度與原則跟中央一致,「不會催打,會用審慎態度面對」,也會先進行徵求家長同意書等工作,因為每個兒童的體質不一樣;然而,台中市12歲以下學童約17萬人,需要中央先將疫苗數補足,才能替台中市兒童提供注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