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apink 蘿拉 蔡阿嘎

南慈中山野教育 教師走入山林開發課程

慈善新聞網/ 2022.04.14 09:05

教師們認真聆聽魯凱族講師萬進三先生的解說,才明瞭部落石板屋的建材。

  「萬丈光芒現,好友群作伴,咖啡口中輟,好茶奉平安」慈中山野文學 開課囉 ! 臺南慈濟高中4月9日至10日辦理二天一夜山野教育教師社群進階戶外增能研習,老師們不是端坐在會議室聽講座,而是親自背起十~十三公斤不等的沉重背包,走進舊好茶部落,見證大自然對古道及部落的斑斑痕跡,體驗魯凱族人回家的艱辛。此外,老師們也在石板屋前、北大武山腳下,集體創作山野文學,學習山野醫護處置、登山體能、認識動植物等知識。

  路程中大片塌陷的崩壁,步步驚魂於垂直險峻的羊腸古棧道,汗水一滴一滴地從臉頰流下,沒有人喊累,取而代之的是:「小心頭、右邊有坑洞......」,體現合和互協精神。

  原住民講師萬進三先生是在地族人,在頹圮原始的石板屋群中,訴說著從遠古流傳的部落傳說,與排灣族互相爭地出草(獵人頭),到清朝時期外來傳教士如何撼動部落文化、影響族群融合,日據時代的駐在所、童稚時期的國民小學成斑駁斷垣殘壁,追述四次族群大遷徙的過往,歷歷在目、令人動容。夜間課程,數學科張齡之老師在石板家屋火爐邊悸動述說:「歷史,就是由自己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這趟旅程我們走入歷史,帶回智慧與感動。」

教師們見證八八風災後的新好茶只剩教堂屋頂,其餘皆淹沒在土石之間。

  山野炊煮,與一般露營有很大差別,需謹慎考量「輕量化」及「耐放度」,又為了落實「LNT無痕山林」與「零廚餘」原則,須進行許多前置作業。例如:確定人數、規劃菜單、完成採買與備料。山野教育社群國文科鄭沛文老師舉例:「易腐壞食材先在家汆燙、放涼、冷凍至少三日;以腐竹代替油炸豆皮、以乾香菇木耳代替鮮香菇木耳,不但減少水份避免腐敗,亦減輕重量方便攜帶;葉菜類準備耐壓可放的高麗菜和玉米筍;主食則以乾燥意麵和泡麵達成輕量化」。所有公用食材以夾鏈密封袋裝好,逐一秤重記錄後,連同鍋爐、高山瓦斯等廚具,平均分攤背負上山,零廚餘的幸福晚餐,不留給山林負擔。

  國文科張善治老師回程時表示:「在紅櫸木樹,得以一窺魯凱族人的傷別離,緬懷其族人當初離鄉背井依依不捨,但當下對這片世外桃源,內心何嘗不也是如此--遠眺平疇,涼風習習,何時再見?」身為屏東人的生活科技科簡志雄老師,雖耳聞雲豹的故鄉,北大武下的子民等地名與故事,但對他仍如煙似霧般的不甚孰悉,終於有幸實地走訪,二天的初探,體驗在地的空氣與溫度,雖然走得雙腳痠痛,但有很多值得回味的。

  此行老師們勇敢突破舒適圈,經過山野教育社群體育科郭佳評老師計畫性的四週體能訓練,及山野教育社群健康與護理科賴碩伶老師踏實的裝備檢測等挑戰,信心奕奕地邁向充滿歷史軌跡、豐富多元的台灣山林古道,感受魯凱族的古文化,謙卑地向山學習,與慈濟環保愛地球、守護山林的精神相互呼應。此次研習兼具自然生態、人文歷史、原民信仰和人生哲理,豐富的山林之旅足實俾利山野教育社群教師拓展本校山野教育課程的文化與自然向度,可供各學科教師應用在教學中以嘉惠學子。

(撰文:臺南慈中山野教育教師社群,攝影:徐偉明、郭佳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