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2018年通過國發會所提的「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以2030年為目標,要「厚植國人英語力」及「提升國際競爭力」,對此多位跨領域學者認為,雙語政策將造成臺灣多項本土語言,面臨更大危機,臺灣語文學會因此發起「反對2030雙語國家」連署,呼籲政府,應以「多語臺灣、英語友善」為目標,取代獨尊英語的作法。 「多語臺灣、英語友善,多語臺灣、英語友善,反對2030雙語政策,反對2030雙語政策。」 臺灣語文學會聯合三個學界組織,對於「2030雙語國家」政策表達不滿,現場學者認為,提升國際競爭力不等於「講英語」,建議政府應該考慮,朝本土語言優先的「多語言」方向發展,臺灣語文學會會長江敏華表示,近年來整體社會氛圍,對本土語言已較為包容,但雙語政策產生的排擠效應,恐怕將迫使臺灣的本土語言加速流失。 臺灣語文學會會長 江敏華:「就好像說我們在山腳下面,闢了一座很美麗的花園,然後我們請了最好的園丁,來種下這塊土地上面,最美麗的花朵,可是上游的水土保持沒有做好,你一個土石流下來,馬上就會把這個花園,一下子就毀於一旦,那其實我們現在這個花園,就是我們的本土語言,這個所謂的土石流,就是我們教育體制裡面的獨尊英語的政策。」 學者表示,政府認為推行2030雙語政策立意良善,不過在訂定政策的諮詢過程中,卻缺乏和第一線教學工作者溝通,憂心在雙語政策制度的推行下,本土語言在校園中的課程,將被大大壓縮。 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王俐容:「那事實上我們看到,這已經是非常明顯的排擠,例如說我們現在,在推的一些族語的課程,或者是客語的,所謂的沉浸式教學的課程,它都極有可能,在這樣的擠壓之下,它不管是在員額的部分,教學時數的部分,還有就是在不同科的部分,其實都受到非常嚴重的擠壓。」 有就讀師大的大四學生,觀察校內多個系所,已經開始推動以全英文授課,但實際上學生們能否完全吸收理解,他們的態度很保留。 師大社會教育學系學生 趙冠淇:「原本用中文學習這一堂專業課程,就有一定的難度,再用英文來學習的話,完全就是要花更多的時間,有時候花更多的時間,還不一定了解老師上課的內容,所以就會產生一點,就是班上英文好的同學就直接往前,班上英文爛的同學就直接往後了。」 對此國教署回應,是以漸進方式鼓勵英文教師,降低在英語課中使用華語,但如果有學生難以理解,還是可以用習慣的語言加以輔助,學界呼籲政府應該盡速檢討「2030雙語國家」的政策名稱和內容,並將草案退回行政院,重新和國家語言發展中心設置草案,一併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