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僅存日露(俄)戰爭紀念碑現址 ,在苗栗縣通霄虎頭山上,居高臨下,遠眺台灣海峽視野極廣。1905年5月,虎頭山的通信兵發現俄國艦隊蹤跡及時通報,讓日本海軍得以在對馬海峽大敗俄羅斯艦隊。日俄戰爭勝利後,總督府在此處建立了「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圖/陳婉真攝)
作者/陳婉真
俄烏開戰,罕見的在台灣引起很大的關注,關注程度比起香港反送中運動引發的「亡國感」有過之,無不及,尤其是這次台灣人對於「自己的國家自己救」應該有更深刻的體會。
在實際距離上,台灣離俄烏兩國都很遙遠;然而,在近代史上,台灣和俄國的關係算是相當密切的。算起來,台灣和俄羅斯的「距離」一直很近。
先說日治時代的1904年,也就是台灣割讓給日本的第9年,發生歷史上著名的「日羅(俄)(日本人翻成羅西亞或露西亞)戰爭」。
開戰之初,西方列強沒有人看好日本會贏,帝俄那麼大,日本那麼小,有媒體以老鷹抓小雞的漫畫形容兩國的「不對稱戰爭」。結果出乎各國的意料之外,日本打贏了,那是近代史上亞洲國家首次擊敗歐洲大國。直接的影響是帝俄瓦解,俄國大革命成功,它不但深深影響世界各國,更是共產國際的最大勝利。
日俄戰爭對中國的影響包括魯迅為此棄醫從文;孫中山也說:「我們認為俄羅斯敗於日本可以被視為東方擊敗西方。我們視這次勝利為我們的勝利。」對於當年革命黨人推翻滿清,甚至後來的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崛起,都有一定的影響。
日本殖民地的台灣,從1898年開始普設國民學校,教育普及率大為提高,這些受日本教育的台灣人逐漸認同自己是日本人,對於小小的日本能够打敗帝俄,光榮感也大為提升。特別是歷任台灣總督中的乃木希典(第三任,1896.10.~1898.2.)、兒玉源太郎(第四任,1898.2.~1906.4.),及後來的明石元二郎(第七任,1918.6.~1919.10.),都是日俄戰爭中極為重要的將官,兒玉源太郎更曾帶職赴前線指揮作戰。
因此,日俄戰爭結束後,兒玉總督特別把一些戰利品帶回台灣,向圓山飯店現址的台灣神社「奉納」,其中著名的有「日本海戰捷紀念碑」,及「奉獻兵器碑」等。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以後,有些武器下落不明,有的則移到位於台北市貴陽街的國軍軍史館。目前圓山僅剩一座基座,上面卻被換成于右任所寫的「劍潭勝跡」碑;而獻兵器碑原址則被改為虛構的太原五百完人紀念塚。國民黨掩蓋歷史的「偷天換日」手法可謂高明無比。
由於位處偏遠,日治時期的紀念碑及大砲得以原樣保留,該大砲應是日俄戰爭戰利品,可惜現場找不到任何解說或考證文。(圖/陳婉真攝)
另外,戰爭中,俄國陸軍大敗後,試圖以海軍反擊,派出波羅的海艦隊繞過大半個地球,經過台灣攻打日本,為此台灣及澎湖一度戒嚴,總督府在苗栗的虎頭山設置「望樓」,監視海上的動靜。1905年5月,虎頭山的通信兵發現俄國艦隊蹤跡及時通報,讓日本海軍得以在對馬海峽大敗俄羅斯艦隊。
日俄戰爭勝利後,總督府特別在通霄建立了「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昭和13年(1938年)又在附近蓋了通霄神社。這個望樓紀念碑戰後被駐軍塗掉,改名為「台灣光復紀念埤」,連「碑」字都寫錯,解嚴後地方政府於1998年重修時還消遣了它一下。
原本的「日露戰役望樓紀念碑」,戰後被改名為「台灣光復紀念埤」,連「碑」字都寫錯。(圖/臉友提供)
戰後初期,台灣家家戶戶都有人定時到宅寄換藥包,就是準備一些常備藥品以供不時之需,其中有一種「征露丸」,直到現在還買得到。它可以說是腹痛或消化不良時的神藥,但那種藥的味道很重,民間稱之為「臭藥丸仔」。原來它是日本兵在日俄戰爭時隨身攜帶的藥品,或許它是日本人進駐台灣初期深受瘴癘之氣所苦才研發的藥品,取名為征服露西亞的藥丸,普丁如果知道的話,說不定也要對日本開戰了。
已廢止使用的台鐵宜蘭線三瓜子隧道,位於新北市瑞芳,已登錄為新北市歷史建築,惟尚未開放。隧道口有明石元二郎總督的題字(3排右):「至誠動天地」。(圖/臉友提供)
回頭來談日俄戰爭的大功臣,當時的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曾說:「明石元二郎一人的成果,超越日本滿洲20萬大軍。」而日本人的評論則說:「沒有乃木希典大將,旅順也能拿下;沒有東鄉平八郎大將,日本海大海戰也能贏;但沒有明石元二郎大佐,日本絕對贏不了日俄戰爭。」
簡單講,明石元二郎在日俄戰爭期間,主要是在歐洲從事諜報工作,我們看這次俄烏戰爭,也可以明顯看出烏克蘭的情報及資訊來源遠勝過俄軍,才能發揮以小擊大的功能。
明石擔任台灣總督期間,更是發揮拼命三郎的幹勁,就任10個月內就完成多次巡視全島的工作。彼時的台灣,除了西班牙流感之外,霍亂、鼠疫、腦炎等流行病都奪走相當多人命,明石總督終於也感染了西班牙流感,病情嚴重,醫師勉強救回,身體已大為虛弱,而於返日述職時死在故鄉福岡,是唯一任內死亡的台灣總督。家人依其遺願,將他的遺體運回台灣安葬,成為唯一葬在台灣的總督。
唯一於任內逝世並葬於台灣的總督明石元二郎,家人遵其遺願葬於台灣。圖為明石遺願及葬禮舊照。(圖/臉友提供)
老一輩受過日本教育的台灣人,都對這位明石總督感念萬分,他短短不到一年半的任期內,致力改革官制,確立三審制度,興建縱貫公路,鋪設海線縱貫鐵路;並創立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將日月潭水力發電計畫,及烏山頭水庫定案;廣設職業學校,奠定台灣未來發展工業的基礎。
而西班牙流感也因他召開醫學大會,會中作成各級學校停課的決議,才使得疫情慢慢趨緩。
明石總督葬在台灣的目的是希望死後做鬼也要保護台灣,只是他沒有想到的是,戰後他的墳墓附近違建林立,直到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整治14號公園時,被遺忘多年的明石墳墓差點無處搬遷,幸有熱心人士協助移葬至三芝,繼續守護他深愛的台灣。
以往曾有人自命為美麗島戰神,從這段歷史看起來,真正稱得上福爾摩沙戰神的,實非明石總督莫屬。
至於國民政府來台灣之後,從我們上學的第一天,學校就教我們唱反共抗俄歌,每天「朗朗上口。在那戒嚴的年代,報章雜誌是不允許有毛澤東等「朱毛匪幫」的照片出現的,倒是俄寇赫魯雪夫的照片不會被禁。因此我們那時的學生只認識俄寇頭子史達林、赫魯雪夫等「蘇聯大鼻子」,毛匪澤東在報章雜誌上的照片,就全被剪洞開天窗了。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