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援助烏克蘭難民打包物資 匯聚臺灣的善與愛

慈善新聞網/ 2022.03.15 16:10

3月13日適逢週日,貨運公司大多休息,多是民眾親自送達,有老有少,也有全家一起,絡繹不絕的愛心湧至外交部的停車場。

  為讓台灣人道救援物資能儘快救援烏克蘭難民,自3/7起,外交部開放接受民間愛心物資援助,3月11日,在慈濟志工及童軍等團體動員救援物資打包後,全台援助物資不斷湧現,3月13日,星期假日的台北凱達格蘭大道除有慈濟志工持續動員物資打包外,更有許多家庭全家大小一起帶著物資捐贈,並加入打包行列,這些募集整理後的物資將送至烏克蘭鄰近的歐洲國家,由當地救濟單位協助關懷。

  這次與以往募集二手物資有所不同,為兼顧實用及後續運送的便利與安全,僅接受二十類物品及十四類藥品,且捐贈物資必須全新包裝。3月13日是救援烏克蘭難民物資打包第三天,適逢週日,因貨運公司大多休息,多是民眾親自送達,有老有少,也有全家一起,絡繹不絕的愛心湧至外交部的停車場。

  雙手抱著自己與朋友的一箱箱愛心,民眾范琦昂和先生帶著一兒一女前來捐助物資,他們九歲的孩子蔣忻說:「看到新聞畫面,烏克蘭在打戰,戰爭造成很多死傷,火把烏克蘭房屋燒掉了,難民失去家園,我們可以幫助他們。」他希望這些物資能讓難民不用花錢去買。

范琦昂和先生帶著一兒一女前來捐助物資,九歲的蔣忻(左前一)從新聞畫面中看到火把烏克蘭房屋燒掉了,難民失去家園,他希望這些物資能讓難民不用花錢去買。

  媽媽范琦昂也常告訴孩子,有能力就要去幫助別人。因為看到捐物資的訊息,透過群組邀約到三位朋友共襄盛舉,一人出一千元,由她負責採買送來。范琦昂說,施助有不同的方式,心中的一分祈禱或有形的物資金錢,只要這分行動和心念是善的,都是無形的愛的付出。這次帶著孩子一起來,希望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助人與服務的印象,她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需要善與愛,社會才會更溫暖。」

  慈濟志工顧蘭君也帶著一對兒女來捐物資,並且讓孩子留下來協助打包。期望孩子來這邊學習,看看急難救助除了捐錢還可以做什麼?尤其做志工當中,如何帶最輕便的東西,讓自己的負擔最輕,發揮的力量最大。也讓孩子體會除父母給予之外,也能在社會中懂得付出。兒子黃子恒認為,做為國際村的一份子,自己有體力付出幫助別人,這種用「善」的互相交流,希望降低戰爭的負面影響。

外交部鄭泰祥公使,帶著兒子鄭廉一起來參加物資打包,愛與善傳承,看到年輕一代的希望。

  因為父母的善之行,連帶影響到第二代的付出,善與愛的傳承,看到了年輕一代的希望。外交部鄭泰祥公使,帶著兒子鄭廉一起來參加物資打包,身為穆斯林的他,在土耳其七年期間,與慈濟志工結下深厚的緣,在當地參與志工的發放,

  見證慈濟把善心帶到需要的地方。他說,這次也是走在前線,見證了慈濟的動員力量和整合系統。他認為這也是一次的「操兵練習」,將這麼大量的各種物資分類整理,學習新的援助方式。

  今年二十八歲的鄭廉在土耳其念大學時,也經常跟著慈濟志工胡光中一起做物資發放。他說:「因戰爭讓許多人失去家園,從新聞畫面上看到俄烏戰爭,民眾逃難的畫面很揪心,與其用嘴巴講來支持烏克蘭,不如以實際行動才真正的幫助到烏克蘭難民。」

  鄭廉也說:「大家都覺得亞洲人很保守,但只要號召行善大家都很願意一起行動幫忙。尤其在臺灣這個小國家,只要有難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慈濟人的付出,我也很願意在有限的生命裡,盡自己的力量去做助人的事,年輕不要留白,要做有意義的事。」

慈濟志工及來自不同的團體、個人,彎腰黏貼、整理物資,同心協力分工打包,將愛及溫暖送至烏克蘭。

(撰文:楊筑雅、羅月美,攝影:蘇峻民、林秋玉)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