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18歲游同學因右下顎疼痛至牙醫診所就診,經X光檢查發現右下智齒因無法正常生長,有發炎情形。然而在拔除智齒後,傷口持續悶痛並伴隨麻刺感近2個月之久,期間接受消炎止痛治療仍未改善;選擇轉診就醫後,醫師將其發炎組織取樣化驗,竟診斷出發炎組織已轉變為口腔癌,且癌細胞涵蓋整個右下顎骨。
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顎面外科主任夏毅然表示,考量游同學年齡尚輕,若直接進行手術將造成巨大傷疤,影響身心,遂由頸部下刀,翻開皮膚再切除癌變的下顎骨,並截取小腿骨進行修補,術後並未在游同學的臉上留下任何疤痕,追蹤7年至今無復發跡象。
智齒9成要拔!長歪不易清潔,恐引牙周發炎
智齒又稱第3大臼齒,是門牙間隙向後算起的第8顆牙齒,生長狀況因人而異,通常會在16歲之後慢慢萌生;然而,夏毅然指出:「90%以上的智齒都需要被拔除。」
由於智齒生長在口腔最後方,又是最晚生成的牙齒,往往因生長空間不足,向前傾斜、無法正常萌發,這些長歪的智齒不但不具功能,更因位置關係不易清潔,容易引發:
- 蛀牙
- 牙齦發炎
- 牙周病
- 蜂窩性組織炎
除以上問題外,若長期未處理,甚至還會連帶危害周邊牙齒的健康,其機率高達81%以上。
醫示警:盡早拔除智齒,避免癌變風險
夏毅然進一步說明,即便是沒有長歪的智齒,若無對應咬合的牙齒,也可能因過度萌發而影響咬合,或是反覆刮傷周圍的口腔黏膜,長期下來會造成癌變。為了避免這些情形,牙醫師通常會建議盡早將智齒拔除,以絕後患。
25歲前,是拔智齒最佳年齡
夏毅然建議,拔智齒的最佳年齡為16~25歲,因為這個時候的智齒萌發不久,牙根尚未發展成熟、齒槽骨質也較鬆軟,較容易被拔除;而拔完牙後腫痛難免,需按醫囑定時服用消炎止痛藥。另外,有些智齒因位置太接近神經,拔除過程不免傷及神經造成顏面麻痺,但不會影響外觀、說話及進食,一般約1~3年即可恢復,無須過度驚慌。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完全深埋在骨頭內的智齒,不會有蛀牙或發炎的風險,可暫時先不拔除,但仍有3%的機率可能轉變為囊腫,或是少部分會轉變成口腔癌,故即使沒有任何不適,也應定期接受影像學檢查。提醒民眾拔完智齒仍須持續觀察,若不適感持續2週以上未緩解甚至越來越嚴重,即需提高警覺,尋求進一步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