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大腸癌近5年來連續高居國人10大癌症發生率之首,目前每年罹患人數約2萬1千人、10大癌症死亡原因排名第3位 ,每年就有約5,000人因患大腸癌死亡。
部立苗栗醫院直腸外科主任鄭智元指出,大腸癌一般分為5期,其中,0至3期的最佳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由於現今治療大腸癌的藥物,在經過大規模的研究後發現,對於0至3期的癌症,並無法達成治癒的效果;若用手術則有相對較高的機會達成根治癌症的效果,尤其越早期接受手術,效果越佳。
腸癌副作用分急、慢性,恐困擾長達數年
針對病患和家屬常會擔心的大腸癌手術風險,鄭智元表示,手術後常見的副作用或併發症,可分為急性(手術後不久即發生)與慢性(手術後數週至數年才發生)。
1. 急性副作用:常見術後腸蠕動恢復不佳,易發生於高齡病患、手術前已有腸阻塞或腸穿孔者。因手術過程需花較長時間,或採取傳統手術所導致,其問題可透過術後及早下床恢復活動、或選擇微創手術改善
2. 慢性副作用:常見傷口感染、肥胖、營養不良,或傳統手術導致傷口疝氣者,可透過控制血糖濃度、使用6週束腹帶等方式改善。
「腸沾黏」就像體內有疤痕,醫:會一輩子存在
此外,病患也常會問什麼是沾黏?鄭智元說明,沾黏是組織或器官間所發生的纖維性組織。黏連的纖維組織可以視為是體內的疤痕,是手術後人體修復過程中發生的自然現象。造成黏連的纖維組織常接連在兩組織間,並常跨過一段體腔空間,只要有接受過腹部手術,腹內必定會產生程度不一的沾粘,且永久存在。而隨著醫材的進步,目前有不少民眾手術時會選擇自費防沾黏的貼片或凝膠(非健保給付項目),以降低腸沾黏發生機率。
鄭智元提醒,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若有定期接受篩檢,便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統計,早期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一般民眾若能具備好「腸」識,除了落實於生活、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也要定期接受便利又有效的大腸癌篩檢,才能遠離癌症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