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00919 博愛座

浮光掠影 宋曉明個展

中央社/ 2021.12.28 14:59

浮光掠影 宋曉明個展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11228 14:59:56)自111年1月1日至1月27日於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主展覽室展出(週二休館)。

宋曉明1967年生於花蓮,1994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後,赴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City College of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完成藝術創作碩士;之後又於英國國立蘭卡斯特大學蘭卡斯特當代藝術學院(LICA, Lancaster University)取得視覺藝術博士,博士論文收錄於英國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國外旅居求學期間屢屢獲獎,學經歷相當豐富,目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此次展出宋曉明的最新作品,為英國時期從事博士研究的創作實踐之延續,針對寫實主義的傳統立論與爭議提出個人的見解。所謂「寫實主義」(Realism or realistic art),大致可以包含兩大類型:視覺性寫實 (visual realistic art)與觀念性寫實(conceptual realistic art),前者著重在對象物的視覺忠實再現,後者則強調概念式的視覺表現,觀看者的參與至關重要。宋曉明作品經常在非具象象的背景前,呈現虛構的安排,幾可欺騙觀眾眼睛的膠帶,勾勒出畫面所呈現的顯著特徵,例如光與影的交互影響與變化。這些透過精細描繪而產生栩栩如生的觸感,強烈吸引觀者進入一個視覺上的實體世界,然而當那些對畫面中透過繪畫與原始媒材交互作用而產生的「真實感」,被長時間「觀察」的理解所挑戰之後,觀者將發現這些影像都只存在於二度空間,一切都是視覺上的虛幻,我們眼睛所見的現實並不全然真實。

若仔細觀賞宋曉明的每一件作品,可以體會他想要傳達生活上的感受和幻想,這些想像與感受卻如夢境般地無法捉摸與掌握。然而,透過畫中強烈的質感刻畫與深沉的圖像隱喻,那些不能觸及的抽象境地卻又實際連結起觀者不同的想像與記憶。更深入而言,宋曉明以看似極其逼真的影像,挑戰著觀眾的視覺,也傳達了某些抽象的思維。整體創作以橫跨了視覺性與概念性的寫實形式,並結合繪畫語彙中的物質性及精神性,在「真實」(the real)與「虛構」(the fictional)之間、在「認知」(the cognitive)與「想像」(the imaginative)之間。可見宋曉明的作品除了提供當代繪畫的另一種契機,同時也令人重新反思「視覺幻象的產生,是否正好揭示了人們對於事物表象的慣性與偏執?」。

(廣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