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胃食道逆流已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因生活作息、日常壓力、飲食習慣不當、食道蠕動及感覺功能異常等多種因素導致。一般人對胃食道逆流症狀的印象普遍是胃酸逆流、嘴巴有酸氣或是「火燒心」,但其實久咳不好、氣喘,也有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徵兆!
台灣盛行率年增至24.6%!咳嗽、胸痛也可能胃食道逆流
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理事長盧俊良表示,台灣的胃食道逆流患者日益增多,盛行率從5%增至24.6%,且逐年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健保署108年統計,近3年胃食道逆流疾病病患從61.6萬成長至76.6萬人次,但其中僅有不到3成的患者,可藉由胃部內視鏡看出腸胃局部紅腫、發炎並確認病因;其他7成患者雖食道、胃部無發炎或賁門鬆弛現象,但仍有症狀發生。
胃食道逆流症狀可分為以下2大類:
1. 典型症狀:胸口灼熱、胃酸逆流到咽喉或口腔。
2. 非典型症狀:吞嚥困難、咳嗽、胸痛、咽喉炎、逆流性牙侵蝕、氣喘、聲音沙啞等。
盧俊良指出,許多病患有咳嗽、咽喉炎症狀,會優先求診耳鼻喉科,有氣喘、胸痛症狀則會先求診胸腔科或家醫科,卻忽略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所引起;若只依靠病患主訴和胃鏡檢查,恐造成延誤治療或錯誤治療,使病情惡化。
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主任陳健麟表示,胃食道逆流患者主要以50歲到59歲最為好發,若沒有及時正確治療,可能影響生活工作品質,少數患者會發現食道內出現類腸道細胞,進而演變成「食道化生」,增加早期食道癌風險。
胃食道逆流2大病因:胃酸暴露、食道敏感
陳健麟解釋,胃食道逆流依照病因的不同,可分為由胃酸暴露引起的逆流性食道炎,與食道敏感所引起的功能性胃灼熱症狀。前者多因生活飲食習慣不佳而誘發,後者多由壓力、情緒刺激所致。此外,兩者交互作用也可能會引發非糜爛性食道炎,胃部、食道不一定有紅腫現象,因此若只依賴胃鏡檢測,病因恐無法即時確認。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曾屏輝分享,隨著醫療科技與技術進步,目前除了胃鏡治療,胃食道逆流患者若有長期或重度胃酸逆流現象,或是服用特效藥但成效卻不佳者,有可能是未找出正確病因,可進一步採用精準醫療診斷治療。精準診斷治療提供食道酸鹼度檢查、酸鹼度併阻抗檢查及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供病患選擇,有助於多方評估食道健康與收縮功能是否異常。
由於許多病患對於傳統胃鏡侵入式檢查,常感到不適與抗拒度高,且容易影響進食頻率使檢查成效失準。曾屏輝說明,精準診斷治療除了調整生活型態外,利用僅有1mm的細管取代內視鏡,進入體內測胃酸酸鹼值,可大幅減低對病患的檢查不適感與日常生活作息的影響,亦能更精確診斷出病患胃食道逆流成因,再與醫師討論決定使用藥物或手術治療,能顯著提升治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