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永傳台北報導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今(23)日於行政院院會提出報告,將以健全臺灣工藝文化產業生態系為目標。但傳統產業表示,中小企業與文化部結合,才能使傳產走向量產,不是文化傳承而已。
文化部文創司江清松司長表示,工藝中心表示,臺灣工藝從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中汲取養分,多元發展並逐漸累積、建立根基。在地自然資源提供了工藝創作生產的材料,而多元社會中文化的多樣性則是交流、創新與創作的源泉。結合地方資源素材與人文,從而發展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工藝產業,像是鶯歌的陶瓷、新竹的玻璃、苑裡的藺草編織、竹山的竹編、三義的木雕、花蓮的石雕等。而各種各樣的臺灣工藝產業不僅是臺灣文化多樣性特色之呈現,亦是帶動經濟繁榮的重要推手。
工藝中心指出,近年工藝產業面臨產值衰退、人力老化、材料倚賴進口、產業鏈斷鏈等困境及挑戰,為復振整體產業,工藝中心研提工藝產業發展策略,將從產業的上游,推動如漆樹等在地自然材料的復育,以供生產前端原料使用。再者,強化工藝產業生產環境(設施、設備),包含工藝微型企業和工作室據點、地方特色工藝產業及工藝聚落等範疇。此外,以人才旗艦計畫、青年工藝人才扶植、跨域人才培養、工藝開枝散葉傳習等,全面性地進行工藝人才培育與人力體系的建構。
在產業的生產面部分,導入跨域思惟,運用創意設計、科技應用、數位加值等方式,使工藝生產朝向更具市場性、現代化的方向前進,以更能符合目標消費市場需求。消費端,則加強多元整合行銷方法,開拓國內外、實體與網路銷售管道,以OMO (Online Merge Offline)線上線下融合,開創全時全通路銷售模式,並且透過深化與觀光、生活、社福等產業的異業結合,帶動工藝文化消費,提升工藝經濟及文化加乘效果,亦發揮工藝之社會價值實踐。
文化部表示,國立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研提112-115年工藝文化產業發展中長程公共建設計畫,從生產端至消費端,建構「工藝發聲的講台、工藝品銷售的舞台、工藝競賽的擂台」,以擴張工藝的價值,提高產值、增加就業機會,進而推升整體經濟發展;同時面向國際,形塑臺灣優質工藝形象,增加國際市場實質佔有率與競爭力,期盼臺灣的工藝文化成為臺灣走向世界重要的識別。
產業並非手工藝 以傳承工藝文化為主
本網站產業類總監陳昱吉點評表示寫的很好,但有幾個問題:
1.製鞋業好像不在工藝文化產業的範圍。
2,工藝文化是要從小培養興趣的,現在個個上大學,只動腦不動手,怎會有多少工藝人才?
3.有市場就有錢賺,有錢就有人力(在路上有多少外送人力,就是他們需要一個可預期的收入),有人力產業就能延續。
4.既然講產業就要能讓工藝品量產化,不然就只能是手工藝品,只能隨著時代潮流凋零。比如竹編或草編可以取代購物袋,先創造需求或許可以產出創意的源頭。
(圖 記者許永傳攝影)
一一一以下空白一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