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身心理健康」為一體,心理的狀況若不佳也會直接反應在身體上,在精神科診斷上就有所謂的「心因性疼痛」,患者出現反覆的疼痛卻不知道是因為心理因素所造成,常會有找錯醫師、掛錯號的情況發生。
找不到原因的疼痛!竟然是心理所引起
臨床上有些患者非常不舒服,但經過各種檢查仍找不出原因,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表示:「找不到不表示疼痛不存在,有可能是心理引起的疼痛感,長期慢性無法說清楚排解的疼痛,也會影響到情緒及心情,甚至周圍親友。」
只是疼痛是一個很「主觀」的感受,每個患者對疼痛描述也都不同,可能是頭痛、腹痛、肩頸痛、腸胃不適、胸悶等,在特定的情境下疼痛感會加劇。
只是什麼樣的情況該懷疑疼痛是心因性疼痛引起的?陳家駒解釋:「當檢查無發現組織、神經受損,加上各項檢查均正常,可臆斷為『心因精神性疼痛症』」。
當人際關係出問題就產生疼痛!
陳家駒分享臨床上的個案,一名 60 多歲男性,因排尿不適就醫雖然治療後已經康復,但他始終覺得有疼痛感,但到處求治都找不出原因吃藥也沒改善。後來經問診才了解每次疼痛發生的時間點,都是當與人際相處出現有問題時,當感到不被支持、環境不順時「疼痛會加劇」。在幾次門診給予藥物,並建議當出現相似情境時該如何應對、轉念,治療後疼痛頻率與程度大幅減緩。
因為疼痛機制十分複雜,表現方式多樣,一定要經過詳細診斷才能被發現,陳家駒提醒:「當經過反覆檢查確認非生理、器官組織病因所引起的疼痛,就要考慮心理因素造成的心因性疼痛。」且會引起疼痛的心理因素眾多,包括:人際衝突、生活中的各種壓力、焦慮、憂鬱、疼痛記憶等都是可能原因。
找到引起心理不適的根源!才能避免藥物濫用
臨床上在治療除了止痛外,根據個案自述、診察資料、疼痛反應等了解引起個案疼痛的誘因為何、在何種情境下會感覺疼痛以及當下的情緒反應,給與相對應的止痛藥或精神科藥物。同時指導面對疼痛發生時的行為、情緒反應該如何應對,以降低對藥物的依賴或是預防藥物過度使用,提供正面抗痛方式、定期追蹤調整。
最重要是要找出引起疼痛心理因素,才能逐漸擺脫心因性疼痛,告別慢性疼痛困擾。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發生「慢性疼痛」?不敢開刀又疼痛難耐怎麼辦?高頻熱凝療法有望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