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00929 告五人演唱會 妙天

如何為孩子規劃早期療育?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時間最多,如能陪伴在家練習,效果更顯著!

Heho健康網/李怡麥 2021.12.21 12:00

把握 6 歲前的黃金治療期,父母若能充分配合早療課程的規劃參與其中,同時在家也能並積極陪伴,做到早療過程中不可少的「親子互動」和「家庭參與」,對孩子的訓練成效必能達到極佳效果。

有些孩子因為動作、認知、語言以及社會互動等能力,與同齡的小朋友相比有些「不一樣」,像是 7 個月大了還不會爬行、1 歲多了卻還是站都站不穩,或是到了該會說出簡單字彙的 2 歲,依然只能咿呀學語。

部分對孩童發展較敏銳的父母,會主動將孩子帶往醫療院所或兒童發展中心做評估,有的則是透過學校或其他機構通報,才輾轉瞭解孩子在某些能力的發展上受到阻礙,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不過,只要在 6 歲前的黃金期接受訓練,許多都還是可以回歸日常生活。

無論這些孩子的問題是誰發現的、如何發現,他們通常在評估之後,就會進到「早期療育」的訓練課程當中。有些治療師在評估過程中,就能根據孩子的能力表現預見訓練的需要,所以即便評估報告尚未出爐,也會開始為孩子安排課程。

早療課該怎麼安排?從孩子與父母的角度各別分析

然而,許多爸媽都會在孩子進入訓練初期慌張不已。畢竟,多數父母在年輕時都不曾有過類似的經驗,因此不知道該如何配合課程規劃,重新梳理自己與孩子的生活大小事。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孩子」與「父母」的角度來理解整件事的脈絡 。

一、以「為孩子考量」的觀點來說

  1. 早期療育的課程是否有切合他們的需求;
  2. 課程時間安排是否會影響其他作息,如午休時間附近,精神還不是很好時;
  3. 排定的課程,有沒有跟學校或其他重要活動相抵觸;
  4. 孩子在課堂中,會不會覺得疲憊或體力負荷過重,進而影響訓練時的表現;
  5. 是否有為孩子準備足夠的休閒活動與喘息空間;
  6. 在家有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做練習。

二、「從家長的角度」看早療課程安排

  1. 如何接送孩子上下學和參與早療課程,交通與動線是否便利;
  2. 爸媽如果都有工作無法抽身,是否有備援人選;
  3. 若有其他照顧者協助,他們是否能如實轉達孩子的訓練狀況;
  4. 與治療師的溝通是否順利,對於孩子的訓練方式能否達成共識;
  5. 在早療課之外,有沒有留下時間,陪著孩子參與其他休閒活動。

透過上述簡單分析,我們可以找到參與早療課程中,孩子與父母雙方的體能、時間等條件,並根據這些狀況一一排查,最終為生活擬定合適的「動線」,但這只是第一步。

理想與現實的差異 應以「家庭」為單位全面規劃訓練時間

我們不能總是期待找到離家最近的教室、避開上下班時間的擁擠人潮,或與治療師「心靈相通」,雙方都知道該如何跟孩子相處。另一方面,我們也很難假設孩子的身體與精神狀況無時無刻都保持在最佳狀態,並且總是能排到最理想的課程時間。

再者,如果孩子在動作、語言和情緒等方面,都有需要處理與訓練的部分,也常需要在職能、物理、語言、心理等課程中輪轉。專業的協助時間往往很有限,如果只是每週短短一節課(約 30 分鐘)的時間,到教室裡練習行走、攀爬,偶爾玩玩注意力與記憶力等認知遊戲,然後趕著去下一個教室上課,訓練量絕對是不夠的。

也就是說,父母除了帶著孩子辛勤奔波之外,在家也得督促孩子做居家練習,這對所有家庭成員來說,長期下來無疑是種消耗,也常讓爸媽忽略了早療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親子互動」與「家庭參與」。

綜合上述,我們還需要從「家庭」的角度,考慮早療課程的安排:

  1.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感與連結性;
  2. 以「家庭」為單位,在相互討論後,考慮事務的優先順序;
  3. 在孩子參加療育課程前,和孩子溝通上課所能帶來的好處;
  4. 當孩子在課堂裡遇到挫折時,能否適度給予心理支持,並「合作」解決問題;
  5. 除早療課程外,會不會在空閒’ 時間安排家庭活動,如出遊散心、走訪親子館。

不只是孩子在上課 父母的參與對孩子的訓練成效影響重大

為什麼說,父母的參與對早療課極為關鍵呢?平日生活裡,父母往往是與孩子相處時間最久、關係最密切的人,在訓練課程中的影響力不容小覷。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孩子在家庭裡所得到的經驗,會類化到學校或其他環境的活動中;而家長對孩子的療育狀況有所掌握,往往也會有更好的訓練效果。

除此之外,爸媽也常常是早療課程裡的關鍵協力,是醫師或治療師等專業工作者的另一種「知識庫」。舉凡孩子的生活習慣、對某些卡通人物的喜好、通常表現出來的溝通方式等,都能很大程度地協助這些工作者,為孩子打造更好、更安心的療育環境。

孩子的事就是全家人的事 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療育

這種「以家庭為中心」的模式,就是希望能讓父母參與到早期療育的課程中。無論是與治療師保持密切的聯繫與溝通,還是在課程中與孩子一起運動、作畫、玩樂,甚至將課程裡所教的動作技巧、認知策略等延伸應用在居家生活中,家長與專業人員的合作,都能幫助孩子透過訓練,日益茁壯。

另外,每一個家庭,都有他獨特的文化背景與價值觀,如果能盤點、分析家庭成員所擁有的優勢(例如:時間彈性、與孩童溝通無礙、孩子有其他兄弟姊妹可增進互動等),互相協調,長期下來爸媽也會慢慢變成主動的參與者 ,並有意識地把時間、金錢等看得見的資源,投注在更有效率的規劃上!

參考資料
〈給家長的話〉,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早療通報轉介中心。
〈早療課的安排〉,方格子。
․〈淺談以家庭為中心之早期療育〉,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
․〈早療這條路,更需要父母的陪伴!親子互動更能有效刺激孩子的能力發展〉,Mombaby 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文/李怡麥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早療越早,效果越好!教你看懂孩子需要早期療育的時機

認識兒童發展遲緩:早療其實不可怕!爸媽投入越多孩子成長越好

早產兒 1/3 有發展遲緩 許瓊心醫師:他們要矯正年齡

>> 有健康上的問題嗎?加入 LINE 好友 Heho 馬上來為你解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