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穹宇涉獵》文明古國埃及是典型的「靠祖一族」

優傳媒/ 2021.12.12 09:45

埃及地圖。

 

作者/ 劉敦仁

 

我和妻子在2007年12月,帶著對埃及文明憧憬和敬仰之心,前往開羅度聖誕節假。當時我正在北京工作,於是從北京搭乘埃及航空公司MS961航班,先飛曼谷,航程四個半小時,然後繼續飛開羅,航程長達九個半小時。

 

當地旅行社派來的接待人員操一口流利的英語,竟然在我們還沒有走出機場時,就向我們提了一個頗為意外的要求。他自稱基督徒,因為埃及是伊斯蘭國家,不准飲酒,問我是否可以幫他在免稅店代購兩瓶烈酒。

 

他的要求使我聯想起即使置身頭等艙,用餐時除了無酒精啤酒外,壓根兒沒有提供任何酒精飲料,起飛前電視屏幕上播放的是清真寺圖片,配上伊斯蘭信徒的低沈禱告,一派莊重肅穆。據我所知,雖然埃及人信仰伊斯蘭教,不過對飲酒的限制頗為寬鬆,除了每年「齋月」時禁酒外,外國旅客可以憑護照到酒店購買烈酒。

 

不過初到斯地,畢竟不熟悉當地的習俗,為了圖個在埃及的旅途順暢,我們幫他買了兩瓶烈酒。有趣的是直至我們結束埃及的旅遊,再也沒有見到他的身影,而兩瓶烈酒的費用,就權充他接機的小費了。

 

這個乍到開羅國際機場即被要求代購烈酒的經驗,是我們走遍世界所見獨一無二且難以理解的「奇景」!深感一個擁有古老文明的現代社會,居然出現公然向外國遊客形同勒索的惡劣行徑,實在遺憾。

 

開羅博物館原貌。

 

我們抵達開羅後,發現從社會建設到考古探測,幾乎都需要假手他人。我們預定的「牧羊人大酒店」 (Shepherd’s Hotel),是一座有著逾百年歷史的老酒店,其名字來自1841年建造酒店的英國人 Samuel Shepherd 的姓。最早定名為「英國人大酒店」(Hotel des Anglai(s)。這位英國人在埃及投資興建酒店,卻用了法語命名,也許是受到拿破崙入侵埃及而獲得的靈感吧。

 

Shepherd來自英國北安普敦郡 (Northamptonshire) 的一個小鎮,原來在一家糕餅店廚師的學徒,後來在開羅認識了埃及創建者默罕默德.阿里.帕沙 (Mohammed Ali Pasha 1769-1849)的司機希爾 (Mr. Hill) 先生,兩人合作開創了這座大酒店。後來雖曾數度易手,卻一直保留著原來的名字,以彰顯其歷史意味。不幸在1952年因為開羅發生抗英暴動,毀於大火。我們下榻的建築,是在1954年距離老酒店原址約半英里處興建的,基本上維持了原來的奢華佈置。

 

開羅建於1242年的古老集市南門的傳統華麗裝飾。

 

從登上埃及航班開始,就領略到伊斯蘭教在埃及的地位,而在開羅第一天的旅遊中,也感受到深植在社會中的宗教力量。我們的導遊,在參觀了開羅國家博物館後,帶領我們去參觀埃及傳統用紙莎草 (Pipyrus) 植物的木髓製造紙張的工廠,這種埃及的傳統紙張是公元前2700年開始生產的,較中國漢安帝時代公元114年的蔡倫發明紙張早了兩千多年。正當我們參觀完走出工廠時,竟不見導遊蹤影。待他再度出現,卻只輕描淡寫地告訴我們,他是去作祈禱了。我這才恍然大悟,在伊斯蘭教國家,每個信徒每天必須作五次的祈禱,我們的導遊便是去作當天中午時刻的第二次祈禱。

 

我們在埃及一共有十天的時間,因為埃及的歷史文化長遠悠久,為了能滿足最大值的欣賞埃及古文明,除了參觀開羅國家博物館、紙莎草製紙廠及一個模仿古代市場建造的卡利利集市 (Khalili Market) 之外,我們在開羅的停留不長。

 

開羅的國家博物館是一座珍藏著埃及古文化的場所,一走進博物館,立即被那些碩大而莊嚴的文物所震懾,其中有千年的木乃伊,還有保存完好的古老棺木,以及數不盡的石頭雕刻與珍奇珠寶。給予參觀者的感覺就是一座埃及歷史的縮影,同時為後來的幾天行程,勾勒了一個綜合性的歷史圖像。

 

諷刺的是這座古埃及博物館,居然是由法國考古學家奧古斯特.馬利艾特 (Auguste Mariette 1821-1881) 在1858年所創立的,這位終身奉獻在埃及考古工作的「埃及學家」,除了創立開羅博物館之外,還發掘了開羅近郊的「人面獅身像」的整個廟宇,以及在南方的「卡爾納克」(Karnak Temple) 。給人的感覺是,假如沒有外國考古學者的介入,埃及的古文明極有可能會散落在全球各地,甚至完全消失。

 

開羅近郊的人面獅身雕塑,背景是卡夫拉金字塔。

 

我們在參觀開羅近郊的「人面獅身像」時,還入鄉隨俗地參觀了三座著名的金字塔。令人沮喪的是,這個文明古國已經淪落到,為了推展所謂的「旅遊事業」,而不惜忽略甚至糟蹋埃及古文明的優良文化。

 

導遊帶著我們到達沙漠,告訴我們騎駱駝進入沙漠中心點是免費的。但當我剛騎上駱駝,就有一位蓄著滿臉鬍鬚的中年男子,突然向我索取一百美元。當時妻子還沒有騎上駱駝,我即不加思索翻身跳下,告訴他不準備參加這個旅遊了。

 

中年男子見到竹槓沒敲成,迅速將費用降了二十美元,我連頭都沒回,就牽著妻子的手向停車場走去。導遊見狀也不好說什麼,跟在我們後面,其實我心裡很清楚,這是導遊和那駱駝管理人之間串演的「密切合作」。

 

在埃及旅遊,就如同在南亞地區,必須要適應炎熱天氣中的行程安排,最大的特徵就是所有的航班,要麼是太陽升起前,不然就是半夜的航程。埃及的古老文化幾乎集中在南部,距離雖不算太遠,為節省時間,還是必須依靠航空交通。

 

從開羅飛「阿斯旺」(Aswan),距離為697公里,搭乘飛機需要一小時十七分鐘,是埃及南部自古以來極為重要的戰略及商業重地,也是參觀埃及南部各重要古蹟的起始點。 當地有幾處歷史古蹟值得參觀。有一座建於公元前690年的菲雷神廟 (Philae Temple),是專為供奉愛希絲 (Isis) 女神而建造的, 因為受到尼羅河建造水壩的干擾,整座神廟被拆除,從菲雷到遷移到鄰近的島嶼「阿吉而基亞」(Agilkia Island) 上,成為當地的重要旅遊標誌。

 

建於公元前180-47年地位特殊的孔翁布雙神廟 (Kom Ombo Temple)也是旅途中不可疏忽的重要景點。還有小島上建於公元前237-57年的艾德弗神廟 (Edfu Temple)  ,在歷史的大河中命運多舛,神廟本身已是損毀嚴重,但是在殘留的石柱牆壁上留下的銘文,仍能清晰地了解到這座原本屬於希臘化的神廟,在羅馬帝國佔據後,建立了基督教堂,而且將古建築的牆上鑿洞,作為栓馬的地方。 

 

但我們的參觀重點是距離阿斯旺約230公里的「阿布辛貝」(Abu Simbel) 村,每天有好幾個航班往返於阿斯旺和阿布辛貝之間,航程只需45分鐘。這條航線的開發,就是專門提供給從全球各地來的旅客,方便他們參觀當地的主要景點「阿布辛貝神廟」。早在1960年代,我在馬德里大學修習世界藝術史時,就憧憬著有朝一日能親自到這個聞名於世的埃及古文明遺跡來瞻仰。

 

12月25日是聖誕節,我和妻子從阿斯旺搭乘第一班班機,清晨6:15分起飛,七點鐘即到達阿布辛貝,當地旅遊機構在機場接到我們後,即驅車直接前往「阿布辛貝神廟」參觀。

 

這座神廟是埃及國王拉美西斯二世 (Ramesses II 1303-1213bc) 在他就任埃及國王期間 (公元前1279-1213年)下令在1244年建造的。這座神廟共有兩座,都是依山開鑿鑽刻出來的偉大建築。大的一座高達30米,深35米,進口兩邊雕有四座拉美西斯二世的坐像,每座高達21米。神廟中供奉著埃及最重要的三位神,即阿穆 (Amun)、拉 (La) 、普塔 (Ptah) 以及國王自己神化的像,目的是展現他自己與神同坐,以此來震懾敵人。在拉美西斯二世國王的腳下,刻有他王后訥弗塔莉 (Nefertari 公元前1300-1250)及孩子們的雕塑。這位王后是國王最鍾愛也是結髮妻子,但在封建意識濃厚的社會中,國王至高無上的地位,只有與神靈並起並座。

 

但拉美西斯國王在他那巨大的神廟旁,為其王后建造了一座規模較小的神廟,其中供奉著代表愛情與音樂的哈索爾 (Hathor) 女神,和神化的王后訥弗塔莉雕像。

 

阿布辛貝神廟遷移後全景,左邊是拉美西斯二世國王神廟,右邊是他為王后建造規模較小的神廟。

 

這座神廟原先座落在英國人建造的小水壩旁邊,因為技術欠佳,水壩曾兩度因氾濫而需要加高,但仍然無法阻擋洪水的猛勢;於是在1960年時代,經過蘇聯的援助,建造了使用至今的大水壩。但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神廟必須遷移,否則就只能湮沒在水壩中。遷移計畫在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督導下展開。由於整座神廟是依山自然開鑿而成,如何搬遷成了一個棘手問題。經過國際考古學家等精心策劃,終於設計出將整座神廟按照比例切割成巨型石塊,標上號碼,搬遷到今天靠近納瑟湖 (Nasser Lake) 畔的位置。其中一些古蹟捐贈給其他國家,作為該等國家給予資金或技術援助的回饋。

 

結束參觀後,我們即搭乘10:15分班機返航回阿斯旺,接著轉乘郵輪向路克索 (Luxor) 進發。順便一提的是,從抵達阿斯旺後,我們被安排乘阿多尼斯號 (MS Adonis) 郵輪,作尼羅河三晚遊覽。豈知在阿斯旺登船後,即下船遊覽,晚上在船上留宿,次日下午才啟航前往周邊小島轉了一圈,到第三天才駛往路克索。由於正值聖誕節,船上預告為旅客提供聖誕夜晚餐。結果我們被安排和一個印度家庭同桌,提供的餐飲質量的低劣前所未有。所以與其稱為「五星豪華郵輪」,不如稱為「水上流動酒店」更為恰切。奉勸有意前往埃及旅遊愛好者,盡量避免所謂的「尼羅河豪華遊」。

 

路克索是遊覽「阿布辛貝」後的另一高潮,它不僅擁有兩座山谷,即有67座法老墓的「帝王山谷」(Valley of the Kings),以及有十餘座王后墓的「王后山谷」(Valley of the Queens),其中有建造「阿布辛貝神廟」的拉美西斯國王墓,及其王后訥弗塔莉的墓,且有兩座神廟,分別是「路克索神廟」(Luxor Temple) 及「卡爾納克神廟」(Karnak Temple),雄踞一方,氣勢雄偉莊嚴。

 

路克索神廟外貌,氣勢磅礴。

 

穿越在兩個山谷間,就如同在歷史長河中遊走,而兩座神廟的歷史,只要不經意地注視一下,即可意識到羅馬的梵蒂岡,巴黎的聖母院,米蘭的大教堂,翡冷翠的歷史古區,在埃及的古文明前都只是滄海一粟。

卡爾納克神廟中殿的十二根巨石柱震撼人心。

 

巨石柱上的浮雕仍然清晰可見。

 

就以卡爾納克神廟一地而言,其中可容納七座梵蒂岡大教堂還足足有餘。其規模之大令人瞠目結舌。那些排列在遺跡中高聳入雲的石柱,其雄偉之狀,真令人對古埃及肅然起敬。這座神廟是盧克索的精華,歷史最為久遠,始建於公元前2000-1700年間。經過逾30位法老的精心經營,稱為埃及文明史上規模獨一無二的神廟。

 

其中最傳世的區域為「柱式大廳」(Great Hypostyle Hall) ,佔地五千平方米,共有134根巨型石柱,排列成16行。其中122根高10米,分列廳中兩邊各6行,每行9根,另外接近中殿兩邊分別有7根。石柱的造型是紙莎草莖。其他12根高達21米,直徑為三米,分兩行排列在中殿。中央頂端的緣飾為紙莎草的花形,重達70噸,據說上面可以容納60人站立。至今每根石柱上刻的銘文及人物仍然清晰可見,見證了這座雄偉的神廟在埃及文明發展中的重要性。

 

卡爾納克神廟中的哈特謝普蘇塔方碑至今屹立不倒。

 

卡爾納克神廟中的拉美西斯二世國王雕像保存完好無損,兩腿之間的王后雕像,展現出王權的威風。

 

在「帝王山谷」中,另一座最具吸引力的墓穴要屬KV62號。1922年11月4日英國著名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 (Howard Carter) 從隔鄰的一個墓穴中,發現了前往62號墓穴的通道,經過挖掘後,發現了一個有3200年的法老墓,而且是一個早已被遺忘的年輕法老墓。

 

這位法老是在公元前1340年出生,九歲時繼承父王擔任國王,但是年幼多病,僅在位九年即去世,年僅19歲。這就是1972年到1979年在全球巡迴展出的埃及國王圖坦卡姆  (Tutankhamun)

 

珍寶展覽,曾轟動一時。他的木乃伊用玻璃棺木保存在帝王山谷原來的墓穴中,三層鍍金的棺木則以文物的地位陳列在開羅的博物館中。

 

圖坦卡姆國王的鍍金棺木如今保存在開羅博物館中。

 

另一個令人驚奇的,就是建造在「帝王山谷」前一個半圓凹形山谷中的「哈特謝普蘇特」紀念神廟(Hatshepsut Memorial Temple)。哈特謝普蘇特是埃及歷史上第二位女法老。她在位時始終身著男服。而且一生因建築神廟功勳彪炳。不幸的是,公元前1457年死後,她所創建的神廟建築受到嚴重攻擊後被摧毀,她的雕塑也被推倒損毀,她的形象從此消失。直到1822年考古學者開始為斷垣殘壁上留下的象形文字解碼,才逐漸了解到這位女法老的存在,終於在1903年發現了她的墓葬,從而重塑了她在埃及歷史上的地位。

 

雄偉的哈特謝普蘇特神廟全貌。

 

我們在參觀這座整修好的巨大神廟時,得悉在1997年,約有80位德國及日本遊客,突然遭到恐怖襲擊,在神廟前遇難。我們才領悟到為什麼在進入這個參觀景點時,安全措施特別嚴密。

 

在結束埃及之行的前一天,我們特地去了亞歷山大港口城市參觀。這個素以文化教育著稱的城市,留下埃及豔后克麗奧佩特拉 (Cleopatra VII 公元前69-30) 和羅馬軍人馬克.安東尼 (Marcus Antonius 公元前83-30)一段動人心弦的愛情悲劇,而這位埃及豔后保存了被焚毀的古圖書館中發掘的古書,因此將這位權高位重的皇后尊稱為最有權威的「圖書館員」。

 

亞歷山大古圖書館的遺跡,早已面目全非。

 

亞歷山大圖書館的最大特點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最重要的圖書館,建於公元前285-246年,目的是尊崇神話中的九位代表藝術的繆斯 (Muses),所以該圖書館又以繆塞翁 (Mouseion) 作為研究中心的名稱。

 

不幸在公元前48年羅馬帝國凱撒大帝抵達亞歷山大後,將該城市包圍,並放火燃燒港口的船隻,火勢延燒到城裡,圖書館也遭到波及而被焚毀。

 

事隔兩千年,為了重振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古老雄風,當地在1995年開始建造新的圖書館,整個預算為兩億兩千萬美元。到2002年10月2日竣工對外開放。

 

完成於2002年的亞歷山大現代化圖書館,內景的設計及裝飾全部採用埃及古文明的風格。

 

這是我們在埃及的整個旅程中,唯一感受到的現代化建築,但其內涵仍然包含著埃及的傳統建築造型,尤其是所有立柱的設計及裝飾,都引用了六千年前一脈相承的神廟造型,令人在身歷其境作研究工作時,仍不免發思古之幽情。

 

當飛機起飛後,我們從機窗向下俯瞰,開羅城市密密麻麻的建築,與周遭空曠的沙漠,形成一個鮮明的對照。我深深地嘆了口氣,埃及在人類史上,是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一個擁有六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竟然要仰賴祖先在沙漠中遺留下來的廢墟作為填飽肚子的「泉源」!

 

我的耳際仍然有伊斯蘭信徒祈禱膜拜的裊裊餘音在迴盪,沙漠中鬍鬚佬公然索取高額費用的無賴神情也在我眼前若隱若現。原本在埃及的兩周旅程,卻因此提早結束。

 

作為一個崇尚埃及古老文化的旅行者,我們絲毫不想對這個文明古國說三道四,只求得心靈上的文化滿足,從而對那些動人的歷史遺跡留下完美的記憶。我仍有舊地重遊的夢想,埃及的古文明實在是令人動情。當我再度踏上旅程時,但願那強行要求我購買烈酒的情境不復存在!

 

(2021年11月27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