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飛天使不是個別家庭的負擔,而是整體社會應該相互扶持的責任。」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
有過生離死別,讓我更重視孩子的健心平衡發展
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現任理事長張乃文,其實擔任理事長以前,早就是早療協會的長期會員,同時也是東海大學音樂系碩士班音樂治療組的助理教授,致力於用音樂來協助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發展。
主修音樂治療的張乃文在採訪中提到,音樂治療服務的對象很廣,從出生嬰兒、發展幼童、罕病、青少年、失智與中風長者、臨終安寧者,而她會在音樂治療領域投入較多心力在兒童早期療育,原因是她懷的第二胎提早到天上當小天使,「就在那時候我默默答應他,我會把對他的照顧,在未來專業工作時間內,留多一些時間給其他需要幫助的早療兒童。」
堅持下來是因為我看見他們成長
張乃文長提到從事早療的過程中,「初期真的非常的辛苦,因台灣對於孩子的發展沒有太重視,就覺得他們會自己長大,好像所有問題長大後就解決了!」因此當時的早療協會除了要挨家挨戶的去拜訪爸爸媽媽外,也要提醒家長孩子不是長大後就沒問題了 。
而讓張乃文最挫折的地方,是從治療師的角度評估孩子正在進步中,不少家長因經濟問題等因素,首要選擇中斷了音樂療育,其觀念與一般家長一樣,輕忽了音樂對未來孩子的成長與學習,殊不知音樂在口語、情感表達與人際關係上,扮演重要的關鍵開啟效用。
是什麼原因,讓張乃文和和整個協會堅持早療服務至今呢?張乃文表示,讓她堅持下來的原因,是找出了的發展遲緩兒童長被忽略的聽覺優勢學習力,而當給予了音樂治療中音樂方面的聽覺理解力、注意力、記憶力、情感表達訓練,協助兒童開啟認知學習,增加與其他小朋友的互動,更應用技巧到生活中。
有些孩子飛的慢是因為環境的影響
秉持著專業與服務信念,張乃文也分享了她的看法,她認為許多偏鄉地區或是離都會區較近卻需要大量療育支援的孩子,因為沒有一個較好的後天生長環境去刺激他們的感官系統,尤其是聽覺系統,反而讓他們在先天有異而後天又缺乏適當療育情況下,原本可以從聽覺開啟發展遲緩孩童能力的機會受到了限制。
她提到之前親身到早療協會偏鄉據點的蘭嶼探訪當地的孩子們,在那次行程中,看到了令她難以忘懷的一幕。
有個五歲的小男孩,媽媽因為暑假蘭嶼有觀光客才有工作機會而忙於賺錢,爸爸則因幾年前男孩的哥哥和朋友到海邊玩而溺水而亡,從此父親為安全起見讓男孩只能待在家中,不能外出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又因經濟條件不佳,家中隔間與床板是用撿來不用的門板,衣物當成窗簾,男孩在陰暗潮濕環境中,椅子當桌子,玩起地方政府補助的平板。
男孩待在這樣的環境裡,大人少說話、男孩沒有機會和同儕玩耍,成長過程中少了包括語音與音樂聲音的學習,被診斷發展遲緩並不意外。
「看到這樣的畫面,我的心整個揪在一起。」就是這樣的震撼,讓張乃文覺得,為什麼同樣是孩子,有些孩子可以生活在明亮且充滿笑聲的環境中,有些孩子卻因為生活環境條件相對弱勢,被迫只能待在狹小且陰暗地方獨自成長,「所以只要我有機會到偏鄉,我就會想花更多的時間來陪伴這些孩子們,除了協助他們做基本的療育課程外,也會透過音樂治療,來幫助他們在心理、情緒、認知等方面的提升,就是希望可以讓他們把握住幼兒期的音樂聽能學習。」
早療孩子看的不是前六年的歲月,而是預估他二十年後可以成為什麼樣子
至於對台灣早療未來的期許,張乃文提到,除了對早期療育的基本概念能讓全國人民更加了解外,也希望爸爸媽媽不要再只把問題放在孩子身上,「應該是要放在如何正視整個家庭可能潛在的問題,例如父母親職能力、家人互動關係等。」
而她也希望能多推廣早期療育的不同療育課程對遲緩兒童有何種的重要性、多發現早療家庭中可能遇到的困境與難處,讓政府、民間企業能更精準的了解台灣早期療育推動方向及執行策略,不再持續過去二十年將重點放在認知學習,反而輕忽了遲緩兒童的情感表達與社會互動能力培養。
最後張乃文強調,要改變的應該是給這些慢飛天使們一個適合成長及充滿愛的環境,除了接受醫院的必要治療之外,家長主動參與療育活動也是非常重要。「我們一直推廣的是孩子跟父母都要一同成長,家庭和樂孩子自然而然也會穩定,甚至有效學習。看到孩子的適度成長,父母心理的壓力也會減少許多,要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孩子們才會健康平衡的發展,這才是我們需要一起共同努力的地方。」
文/張庭瑋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