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暖化日益嚴重與傳統能源快速耗竭,綠色產業成為全球經濟新亮點。為此,行政院結合科技部、經濟部、中央研究院及臺南市政府以智慧生態城市與大自然共生發展為目標,並以「人」為尺度來建構社區發展及其必要之生活系統,成立「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吸引國內外綠能科技人才進駐,並建設部分區域成為發展低碳智慧相關技術之測試場域。
科技部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為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C區——科技部資安暨智慧科技研發大樓所設置的常設性公共藝術作品,是由喜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所策劃。四件作品以藝術的形式展現能量的流動:宛如春神婆娑起舞的《生命頌》讓人看見風的軌跡;透過《風聽》,我們聽見建築物的呼吸聲;《放閃》則是點明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的任務——把自然界的能量,轉化為低碳的再生電能,讓我們看見電的流動;最後,《珊瑚》闡揚了使用自然能源的目的,是為了生態永續發展的願景。
四件作品落成的同時,無二設計整合有限公司以綠點子藝術展、工作坊、現地製作及講座等活動舉辦為期一個月的「沙崙綠能藝術節」,並串聯在地組織與學校,凝聚地方能量。盼望藝術人文與綠能科技的結合,能夠創造出新的對話空間,與未來無窮的可能性。
綠點子藝術展
邀請藝術家以「能量」為主題來回應常設性的四件作品。其中藝術家鄭乃銓《未知的流》利用AI擷取風力資料轉化為數位影音;水水肉工作室的《節律_06:08》模擬植物型態,因著陽光的變化開展及閉合。這兩件作品皆回應了因自然能量而改變造型的《生命頌》。邱昭財《轉轉電力公司》則透過發條蓄能,再轉動發電機給予裝置電力,與王仲堃運用室內空調風力來轉動韋式起電機,累積靜電的《放閃》作品呼應。而王仲堃創作的另一件作品《風聽》,其創作脈絡可回溯至他自己於2012年創作的小型聲音裝置《beTube》。相較於Vanessa Barragão的《珊瑚》使用回收毛線編織出美麗的海底世界,陳聖文的《缺席,8/29》則更為直接的表達出對於人類不當使用能源,繼而對於海洋生態造成迫害感到憂心。
系列活動
藉由舉辦《太陽能餐車製作工作坊》,讓民眾動手做,體會太陽光、熱與風的能量移轉與使用。《PLA創意工作坊》則讓民眾體會科技材料與我們的生活之間的距離並不遙遠。此外,藝術家張博智所帶領的《魯布.哥德堡裝置工作坊》、藝術家康雅筑帶領的《律能網絡工作坊》,以及李蕢至帶領的《行雲編織工作坊》,都是透過民眾參與,由細小的動作組成大規模集合性的作品,讓觀者藉由藝術的參與體會能源交互影響的網絡關係。
綠點子藝術講座
透過邀請藝術家、成大建築系與臺科大建築系的教授們共同相談、交流有關藝術與建築間的互對觀點,期待藉由藝術與建築兩者不同的角度,在能量轉換的觀點上碰撞出更多火花。
這篇文章 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 公共藝術作品展現能量 最早出現於 旅食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