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協力生態永續 一新社區保育白魚登里山台灣案例
台灣好報/謝雅情/南投
3 年前

國際傳來好消息,水土保持局與南投縣埔里鎮一新社區攜手保育台灣白魚並創造農村社區永續發展經營模式,榮登國際里山倡議分享臺灣案例。水保局自106年加入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 (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IPSI),積極推動里山實踐,恢復農村社區地方社會生態、生產地景,今(110)年水保局南投分局與林務局、台中農改場、農糧署、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南投縣政府、暨南大學及生態專家學者等公私通力合作,協助一新社區里山案例「以公私協力邁向自然生態永續-南投一新社區」刊登於IPSI分享給世界各國,其成功經驗除了可作為國際示範案例外,更勉勵台灣其他農村社區共同恢復良好自然環境,對在地農村發展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做出最佳示範。
一新里林宥岑里長興奮的表示,一新社區是台灣生產茭白筍的主要產地,早期因過度的農業行為與人為開發造成生態及水源環境破壞,而原本在早期河流珍貴的台灣原生魚類-台灣白魚(台灣副細鯽)也受到族群滅絕的危機。台灣白魚公告為稀有保育類動物,推測全台僅剩千尾,數量比櫻花鉤吻鮭還少,這讓一新社區居民開始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並開啟了產業轉型與白魚復育工作。100年社區參與了農村再生的計畫,藉由居民共同參與討論,希望找到社區產業與台灣白魚復育兼容的經營模式,同時也開始以友善生態環境的方式進行里山韌性評估,自主以生態友善耕作提高農產品質,不但保護了水源及生物棲地,還鼓勵當地農民以無毒栽種取代傳統慣行農法,成功引動社區居民加入綠保田標章認證、有機概念實踐的行列。
水保局陳榮俊分局長指出,為了持續推廣友善環境的恢復並引動更多的青年回留農村,水保局輔導一新社區導入六級化觀光體驗模式經營社區產業,近年社區陸續有青年回鄉協助果園、農場等經營,並以生態體驗模組為設計,協助補足社區發展有機轉型期所面臨經濟上的壓力,社區也穩定擴展友善耕作面積及農產品品項,而這種以生態系統保護為基礎推行的多元夥伴關係,不但強化生態系的復原能力,也為創造永續利用的發展援助公共支出,是具有指標性意義的案例。
一新社區因農村再生培根計畫的引導,凝聚社區共識,主動提出各項友善環境及生態產業之改變思維,從一位農民的改變,漸漸影響了其他的農民,一塊塊產業土地的改變,漸漸擴大,並導入深度旅遊體驗模式經營社區產業,在強化自然環境復原能力的同時,也提升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這個創新的做法及操作過程,經過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的評估,在全世界兩百多個會員推薦的案例中,台灣農村發展過程脫穎而出,獲選成為世界里山成功案例而發表,希望可以拋磚引玉,讓更多農村社區學習,達成生態永續與社區經濟共榮。
圖一:社區提供私有土地營造白魚避難池
圖二:公私協力召開台灣白魚保育跨域平台會議各司其職
圖三:農事體驗等體驗模式導入創造社區多元收入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