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摩羯颱風

臺澳原住民野犬神話 跨文化交流屏東展開

中央社/ 2021.11.13 11:27

臺澳原住民野犬神話 跨文化交流屏東展開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11113 11:27:18)文化部駐雪梨辦事處文化組與墨爾本Insite Arts合作,支持澳洲知名原住民藝術家暨文化部東南亞事務諮詢委員雅各.波美(Jacob Boehme)與臺灣策展人彼勇.依斯瑪哈單(Biung Ismahasan),於今年9至11月共同策劃數週的藝術工作坊,進行臺澳原住民野犬神話跨文化交流。

藝術家雅各.波美來自南澳州加爾納族(Kaurna)與那隆加族(Narungga),策展人彼勇.依斯瑪哈單則來自布農族。參與本次交流的包括南澳州皮爾斯角(Point Pearce)社區、中央約克學校(Central Yorke School),以及高雄市立那瑪夏國民中學的臺澳原住民青年學子,而那瑪夏國中本(11)月亦在學校的HUMA園地展出工作坊創作成果。

「野犬」是澳洲原住民文化重要的象徵,澳洲野犬的故事也流傳在澳洲原住民族的圖騰、傳唱、教導與儀式中,然而隨著時間流逝,野犬的故事、歌曲和舞蹈因缺乏紀錄而逐漸失傳,雅各希望透過「野犬計畫」保護澳洲大陸與太平洋地區原住民族的野犬故事與文化實踐。

傳說澳洲野犬是在3,500 至 5,000 年前,經由發源自臺灣的南島語族海路抵達澳洲,近年基因研究更發現澳洲野犬與新幾內亞和馬來群島的唱犬、臺灣山犬乃至印度野犬都有血緣關係。雅各進而得知臺灣布農族也流傳有野犬的神話,由此衍生出這項臺澳野犬神話的跨文化交流。

雅各表示,「野犬計畫為澳洲那隆加族和臺灣布農族之間創造了一個長期文化交流的重要機會。能夠分享彼此的故事,並且發現我們的野犬故事,實際上都是從同一條線開始『從前有個愛說謊的小男孩』,真是太棒了!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無法在真實世界進行互動,我們也找到了解決方法,透過科技相互連結,很高興看到我們的年輕人,不僅對於自己的文化,也對於臺灣原住民同類的文化,發展出更深的好奇心與驕傲。他們大都沒有接觸過本國以外的原住民文化,創造與分享自己的藝術作品,讓他們有種彼此相通的感覺,也感覺更靠近自己的文化。」

臺灣參與的藝術家包括卡那卡那富族誽鄔.昂艿.卡阿妃雅(Nau.Angai.kaavian,高雄那瑪夏達卡努瓦部落)、卑南族米類.瑪法琉(Milay Mavaliw,臺東知本卡大地布部落)、排灣族阿儒瓦苡.篙瑪竿(Aluaiy Kaumakan,屏東三地門大社部落)、布農族邱雅茹(Ismahasan Aping,高雄那瑪夏南沙魯部落),他們以「野犬神話」作為文化基底,共作與傳遞藝術創作的技巧,並教授學生如何透過現地製作完成藝術作品。

誽鄔.昂艿.卡阿妃雅帶著孩子們透過藤編與線材編織的技法,將獵人與野犬的共存關係,透過裝置作品以那瑪夏的聖山「藤苞山」,意即獵人的獵場和原住民的後花園作為意象,呈現獵人從山的路徑到河流的路徑,將不同的文化時間性擺在HUMA的空間裡。米類.瑪法琉帶領孩子們從臺灣原住民16族群的圖騰中,透過繪畫技巧、設計運用到融合野犬神話傳說的結合,完成獨特的繪畫作品,並邀請孩子們詮釋自己的作品。阿儒瓦苡.篙瑪竿帶領孩子們從認識植物、製作自然顏料到學習布料拓印技巧,呈現《深山裡野犬路徑拓印》。邱雅茹帶領孩子們從翻土、整土到多媒材編織共作,結合蔓延植物觀察生命的路徑和變化,呈現《重生》。

策展人彼勇則訓練各組成員為作品命名、進行空間規劃與書寫作品理念,在那瑪夏國中 HUMA園地進行微型策展。「HUMA」為布農族語,意指族人農忙的場域,在那瑪夏國中師生和藝術家群共同打造下,轉化為文化空間,體現原住民族跨文化交流的展覽實踐。本交流計畫期許為保護傳統原住民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也希望啟發更多人尋求機會連結自身的文化認同,以及在國際間連結彼此共享的文化。(廣告)

高雄市立那瑪夏國民中學工作坊及開幕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vVyTHzJz00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