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樂透 天氣 魷魚遊戲2

護理師「手部痠痛」誤當職業傷害 短短一周全身動彈不了才知大病臨頭

匯流新聞網/陳 鈞凱 2021.11.12 13:24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上班握滑鼠、下班後滑手機,不少人都有手部痠痛的困擾,但小症狀有可能是大危機,中部就有一名32歲、急診女性護理師,多年前開始就發覺手部關節常常莫名疼痛,起初以為是工作太累、手機滑太久惹的禍,不以為意,沒想到短短1周之間疼痛竟蔓延全身,惡化到無法行走,緊急就醫接受X光和血液檢查,才確診是「類風溼性關節炎」。

應該只是工作太操、運動扭到不適,竹山秀傳醫院免疫風溼科醫師蕭育芬多年經驗,台灣的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友多數在病徵浮出水面的第一時間,輕易的放過它,甚至面對疼痛也一忍再忍,直到病況加劇,動彈不得才就醫。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資料,台灣診斷為類風溼性關節性病患超過11萬人,其中84%為女性,16%為男性,且近年來病人數每年持續增長。

風溼病基金會執行長蔡長祐表示,估計台灣的類風溼性關節炎盛行率約0.1到0.2%,相當於10到20萬人左右,屬於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是破壞力最強的關節炎之一,過去就常見有病人拖到手部嚴重扭曲變形才來就醫,所幸近年健康意識抬頭,民眾警覺性高了,嚴重破壞的病人已不復見。

不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國內門診觀察,約有3成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友因此未規律回診,造成病況失去控制,全身發炎。蔡長祐說,的確有病友因此不敢回診,出現斷藥的現象,直到關節痛到受不了才回診,有些活動性高的病患,在斷藥的短短幾個月內,病情就迅速惡化。

蕭育芬指出,台灣病人不規則回診,還有一大迷思就是擔心使用類固醇藥物「變醜」,害怕變胖、月亮臉、水牛肩、青春痘等副作用,但其實隨著醫藥進步,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選擇除了現有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及疾病調節抗風溼病藥物、生物製劑之外,健保今年還新增2種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累積約10種生物製劑與4種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等進階治療方式,在醫師調整搭配之下,副作用早不是問題。

風溼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溼病聯盟今(12)日也推出完全本土化的「一分鐘微笑量表」,病友只要快速圈選幾個項目,包括身體狀況分數、疼痛分數,以及評估是否困難或無法完成5大生活行為,如:自行穿衣服、自行起床、舉杯喝水、自行清洗或擦乾身體與在戶外平地上行走,即可找出對應疾病控制的4種表情符號,方便醫師掌握病情進度。

蔡長祐強調,過去臨床多利用DAS28量表評估病情,但內容太過複雜,不少病人常常有看沒有懂,而透過接地氣的「一分鐘微笑量表」,每一位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友都可以清楚知道自己病情在哪一類,這些表情符號包括:代表最佳目標緩解的「開心」臉、次之目標的低疾病活動度「可以」臉、或疾病不穩定的中疾病活動度「辛苦」臉,甚至是病況最差的高疾病活動度「難過」臉。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視力模糊、飛蚊症恐非小症狀!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藏在這些警訊後

陳時中遭爆室內哈菸不罰 全因國健署急調影片看到「關鍵一點」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