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統一發票 棒球 寒流

【藍皮解憂號成功復舊】專訪臺鐵局長杜微:火車不只是運具 更是觀光目的地

欣傳媒/ 2021.10.29 00:18

新聞圖片臺鐵局長杜微以改革臺鐵為首務,提升鐵道觀光為亮點成績之一;圖片/欣傳媒  劉宸嘉攝影

臺鐵局長杜微在各界賦予改革臺鐵的期待下,於今年4月27日交接上任,臺鐵局如火如荼以全面提升安全為首務,加速進行改革精進作為,擬定實施策略方案及計畫,在附業經營全面提升鐵道觀光產業部分,「臺鐵美學復興2.0」的推波助瀾,成為其改革任務下的亮點之一。

新聞圖片「藍皮解憂號」上路,臺鐵與雄獅旅遊的合作,已見成果的展現;圖片/欣傳媒 

從「鳴日號」到「藍皮解憂號」
透過與企業合作  有效展現成果

如何讓臺鐵百年老店,展現績效與活力?杜微的碩士論文主題就是臺鐵公司化,如何讓擁有1萬7千名員工的龐大複雜組織動起來、擺脫過去的積習沈痾包袱,是他的艱鉅挑戰,也是他思索的課題。和民間企業合作,引進對效率與營利的重視,彼此資源互惠、刺激營運文化,不啻是快速有效方法。

臺鐵「鳴日號暨藍皮解憂號觀光列車」2021到2026年的經營權,由雄獅旅行社取得,藉著臺鐵與雄獅旅遊的合作,從「鳴日號」到「藍皮解憂號」,都已見成果的展現。

新聞圖片「鳴日號」推出後造成轟動,一位難求,並榮獲日本設計大獎肯定;圖片/欣傳媒 

臺鐵美學復興2.0啟動
美學小組把關  美學品味提升

觀光列車「鳴日號」去年12月31日跨年夜首航,讓人耳目一新的奢華設備與服務,推出後造成轟動,一位難求;臺鐵新購首批EMU3000型城際列車今年7月30日運抵花蓮港,「靜謐的移動」日式設計美學魅力,立即迷倒民眾;而讓鐵道迷引頸期盼、由過去藍皮普快改造的復古列車「藍皮解憂號」,預計10月23日重返南迴上路,將「臺鐵美學復興2.0」推到高峰。

「臺鐵美學小組運作範圍很廣,臺鐵局經營也很廣,包括我們的車輛,甚至我們的形象。」杜微指出,過去臺鐵美學品味曾被批評不及格,臺鐵於民國108年首創成立臺灣公部門的第一個「美學設計諮詢審議小組」(簡稱美學小組),期許協助臺鐵轉型提升,而由柏成設計操刀的「鳴日號」,首先就榮獲日本 2020 Good Design Award 設計大獎的肯定,EMU3000型城際列車接續獲選2021 Good Design Best 100(最佳百大設計)。

新聞圖片臺鐵新購EMU3000型城際列車,展現「靜謐的移動」日式設計美學魅力,獲得2021 Good Design Best 100大獎;圖片/臺灣鐵路管理局提供 顏贊成攝影

鐵道觀光短期目標開發明星列車
中長期目標打造「鑽石級寢台列車」

展望「臺鐵美學復興2.0」,杜微指出,短期目標包括車站減法美學、藍皮列車再生、臺鐵便當店及禮賓候車室規劃;中長期目標鎖定集集、內灣、平溪等觀光支線改造,並新購60輛觀光列車。在「資產開發」領域同樣要導入美學,打造具美感的建築;在「鐵道觀光旅遊」,短期要開發代表臺鐵美學形象的明星列車,創造品牌話題;中長期目標要打造「鑽石級寢台列車」、提供米其林等級餐車服務。

新聞圖片「鳴日號」上設置餐車,以美食供應服務為亮點之一;圖片/欣傳媒 

臺鐵形塑「乘車就是旅行的目的」
全面提升鐵道觀光產業

《TaiwanTourism 2030台灣觀光政策白皮書》的國家政策下,全面提升鐵道觀光產業,是臺鐵未來戮力的方向與目標。杜微表示,臺鐵將形塑「乘車本身就是旅行的目的」,打破火車僅是景點間移動運具的窠臼想法,但是臺鐵受限於組織、一般營運的能力限制,在觀光旅遊方面,要達到業界水準,仍有待一段時日的培養,透過與企業的合作,即可在短時間內有效提升。以雄獅旅遊為例,是專業旅遊單位,其在旅遊領域做的遠超過過去臺鐵執行的程度,是旅遊網絡的概念,包括地接的接送、食宿的安排,最重要的是親切的服務,都是臺鐵有待加強的部分。

新聞圖片「鳴日號」提供手沖咖啡的五感體驗,備受好評;圖片/欣傳媒 

米其林餐車最快明年初實現
「鳴日號」就是升等觀光行程

「米其林餐車若順利的話,和雄獅的合作將在明年初實現。」杜微指出,「鳴日號」將與國內頂級知名餐廳合作,客人可以在列車上享用米其林等級餐廳的美食,是全新的體驗。他看現在的「鳴日號」,就是升等的觀光行程,可以享受到媲美國外頂級觀光列車的服務,甚至地接都是專屬的巴士,到各景點都是鳴日號客人專屬的禮遇,其服務等級是與異業合作迅速達標的成果。

新聞圖片「藍皮解憂號」原汁原味呈現復古風貌,復原老式旋轉電風扇;圖片/欣傳媒 

「藍皮解憂號」原汁原味復舊
重返5、60年代時光

「臺鐵最老、最舊的普通車車廂,現在已轉化為『藍皮解憂號』,完成有特色的修復。」杜微表示,臺鐵找了美學小組專家,依據鐵道史、文物史考證復原,「藍皮解憂號」原汁原味呈現復古風貌,是臺鐵唯一可以打開車窗的火車,雖不提供冷氣空調,但行車時涼風徐來,也復原老式旋轉電風扇,並採用傳統型的柴電機車牽引,讓旅客回味5、60年代時光,南迴鐵道是最風光明媚的路線,一邊是山,一邊是海,中間還有很多秘境車站,可以泡溫泉、觀浪,這樣獨特體驗只有親自前來才能感受。

新聞圖片「藍皮解憂號」行駛山海相伴的南迴鐵道;圖片/欣傳媒 

「藍皮解憂號」除了南迴鐵道
未來也可能行駛不同路段

「藍皮解憂號」目前預定行駛南迴鐵道,共行經14個站,其中像受到鐵道迷喜愛的多良站,沒有停靠、採緩速通過,而未來是否也可能行駛南迴以外的路段?對此杜微表示,鐵道旅行除了休閒遊樂之外,安全亦非常重要,過去有些站有開放,但目前要開放的話,並不符合安全的標準,必須經過安全性的評估與改善之後才可以放行,未來臺鐵推動環島路網,鐵道觀光的安全性,必須堅持,將會研議如何來進行;未來行駛南迴以外的路段是有可能的,因為台灣環島路網每個路段風景都不一樣,值得旅客一一探訪。

新聞圖片「藍皮解憂號」行駛南迴鐵道,有許多秘境小站,圖為枋山站;圖片/欣傳媒 

臺鐵沿線241個車站
推薦更多秘境小站

臺鐵沿線共241個車站,很多車站都具特色或文化意義,杜微除了推薦南迴鐵道上的枋山站、枋野站、金崙站等各具特色的山海小站之外,明年將是海線鐵路通車屆滿100週年,像「海線五寶」:談文站、大山站、新埔站、日南站、追分站,以及宜蘭東北角「五漁村」:石城站、大里站、大溪站、龜山(梗枋)站、外澳站,他也相當推薦,他同時指出:「像彰化扇形車庫,它不是車站,但更具可看性,是台灣僅存還在營運者。」 把這些甚至被列入文化資產的鐵道景點,更積極地做觀光推廣,是杜微心中的願望。 

新聞圖片臺鐵計畫明年推出新的觀光列車服務:「兩鐵」服務,旅客可攜帶自己的「鐵馬」上火車;圖片/臺灣鐵路管理局提供 林語蓁攝影

「海風號」、「山嵐號」推廣輕旅行路線
明年單車也可以上火車

臺鐵計畫2021年至2024年期間,先後推出「鳴日號」、「藍皮解憂號」、「海風號」、「山嵐號」、鑽石級寢台列車等觀光列車,其中「海風號」及「山嵐號」皆由EMU500型改造,預計用來推廣「輕旅行」路線,杜微解釋,它不是環島遊程,也不是長距離往返,是擷取一段風光明媚、有特色的路線,運用鐵道旅行,目前正在規畫中,預計明年下半年推出,顧名思義是在海岸、山間地帶行駛,足以讓旅客放鬆。 

此外,杜微也揭露了臺鐵明年將陸續推出的新的觀光列車服務:「兩鐵」的服務,屆時將可讓旅客攜帶自己的「鐵馬」上火車,連人帶車載運到想要騎車的地點,到了車站後,就可以便利地騎著自己的單車,出發前往過去比較難抵達的地方,若自己沒有單車的話,也提供在地的單車出借服務。

新聞圖片臺鐵基層同仁工作辛勞,夜晚犧牲睡眠服務,都是臺鐵人的日常;圖片/臺灣鐵路管理局提供 

臺鐵重建安全管理系統
發下豪語:未來將不輸高鐵

「臺鐵的最大優勢是同仁,我在這邊也感謝同仁,絕大多數同仁的付出都是很辛苦的。」被外界視為嚴謹治軍、沒有笑容時非常嚴肅的杜微感性地說。臺鐵局長杜微在臺鐵任職30多年,是老臺鐵人,他從基層做起,非常能理解基層人員的甘苦。杜微指出,除了白天線上行車運轉,到了夜晚,臺鐵有更多的同仁犧牲睡眠,辛勤工作,包括養路、電車線維修,這些都是臺鐵人的日常,杜微回顧自己在基層時,他的太太有很多抱怨,晚上不能陪伴,因為要值班;假日不在家,因為是輸運最繁忙時候;常常一通電話人就跑了,因為緊急事件需立即處理因應。

「安全性的提升是臺鐵最重要工作。」杜微表示,在把安全擺第一的前提下,臺鐵做了很多努力,淘汰舊設備、引進新技術,包括車輛、號誌系統、通訊等層面,此外未來相當重要的就是數位革新、數位轉型,杜微不諱言,臺鐵比較欠缺的是系統的整合,以前都採師徒制,經驗傳承是主流,現在系統變複雜,做法要一致,有標準才能管控,目前正在重新建置安全管理系統,同仁會清楚怎麼做,考核也便利,系統建置預計到今年底告一段落,明年開始將運作新的系統,包括服務、訂票系統等,「我敢說不輸高鐵,效率會逐漸展現。」杜微充滿自信地說。

【延伸閱讀】
臺鐵最老觀光列車「藍皮解憂號」回來了!套票299元起、五倍券折價                                                    
「藍皮解憂號」開賣!單程最低299元起 還送隱藏版紀念車票
台鐵「藍皮解憂號」預計10/23啟動 復舊情況搶先曝光
消失的美景即將重生 當藍皮解憂號遇上多良火車站
【台鐵藍皮解憂號解密】鐵道專家蘇昭旭導覽歷史 私房景點報你知
【藍皮解憂號解密】劉克襄文學帶路 跟著小站去遠方
【藍皮解憂號解密】跟著電影戲劇玩鐵道 追尋童年火車記憶
「藍皮解憂號」十大迷人彩蛋揭密 探訪特色小站
藍皮解憂號 找尋回憶的設計
鳴日號設計師邱柏文-藍皮觀光列車的老 才獨特
====================
撰  文/方雯玲 Wenling Fang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