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馬拉松 爸爸票房 宋正宇

為生活委屈、犧牲 從《俗女養成記》學會保有自己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2021.10.24 00:00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俗女養成記》一劇,圍繞在陳嘉玲從小到大的人生際遇,在40歲時,感情失敗、沒了工作,回到家鄉從頭開始,最後懷了孕,並在產台上掙扎痛苦的陳嘉玲,因媽媽一句:「陳嘉玲,你現在做媽媽了,要像個大人一樣,媽媽在旁邊,你不用怕」,讓嘉玲繼續堅強將孩子生出來,這一句話賺人熱淚,卻也道出每個女孩、女人,甚至成為母親的歷程、角色轉換的心聲。

諮商心理師張顯蓓有感的表示,整齣劇情不只是陳嘉玲、當時嘉玲媽媽曾經拿掉孩子,在當時的年代會被視為罪大惡極,女性根本沒有所謂的生育權,或是陳李月英為夫家煮了一輩子飯,但就連蕃茄炒蛋都不能炒出自己喜歡的口味,張顯蓓表示,「我們總是為了生存、生活而犧牲,但現在我們要練習找到出路,在任何關係當中學會怎麼樣『保有自己』。」

社會文化的框架 使得我們總是委曲求全、犧牲自我

談到劇中表姐「洪育萱」,她從結婚以來,沒有什麼工作經驗,顯現出一旦女性受暴,是沒辦法離開婚姻的,因為她沒有錢,或是沒有獨立的能力,而不管是哪一種社經背景,只要高控制或父權主義的男性,在生了孩子後,經常用孩子綁住女性,讓女性依賴家庭、依賴丈夫而生,並且所有規定都得要以丈夫為主。另外,「離婚」在台灣過去的文化脈絡之下,女性離婚就代表「失敗」、「我是被拋棄的那一個」,或是「我很差所以別人不要我」。

另外在早年社會上,單身女性要出來工作不容易,容易被欺負,女生無力保護自己,也沒有管道可以尋求,這就是當年文化和社會情境對女性沒有足夠友善,不過張顯蓓表示,「現在這個社會算進步滿多的,很多單親媽媽團體、單親家庭庇護,或工作的機會,大幅提升女生在社會上權益。」

另一位角色,嘉玲阿嬤「陳李月英」,也曾經離家出走,其實正是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可以好好地擁有自己」,但在那個年代很難擁有自己,不只女性,其實「男性」也很難擁有自己,在過去的時代裡,很少談到怎麼樣擁有自己,成為人父人母後,成為媳婦女婿後,成為人生中的各種角色時,我們常常委曲求全,犧牲了很多自我。

學會表達內在的需求 讓你愛的人、愛你的人更了解你

張顯蓓舉例,劇中陳嘉玲的弟弟陳嘉明,如果同時愛上兩個人,他們有沒有可能,三個人一起談一談,成為一個三個人的家庭?當然如果有人不願意也得要尊重,提出來談。像是嘉玲的爸爸,有一段精神出軌,其實只想訴求在婚姻裡多一點「自主權」,或許是錢財的自主權,另外也有可能是缺乏玩樂,人生當中太容易因為生活被壓得窒息,因此想回到青少年的日子脫軌一下,感受到樂趣。

「能不能在婚姻當中創造一點樂趣?像是彼此玩一下COSPLAY」張顯蓓說,婚姻是條漫漫長路,如何一起為彼此注入創新的生活,脫離生存壓力,且最重要的,是對方是否能跟另外一半誠實地坦承需求、內在的渴望。

「成為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張顯蓓說,要懂得「自我覺察」,當痛苦、委屈、心酸時,問問「自己到底怎麼回事?」有時候為了長輩、為了家人,為了另一半,我們因為「愛對方」選擇鄉愿、隱沒,去成全別人,張顯蓓表示,我們從委屈自己當中,學會將「自己的需求」和「愛對方」之間做「平衡」,我們要能覺察自己的不舒服,和親近的人真誠談談內心話,以往遇到困難常常用生氣、失控的情緒反應,這是因為把心門關上了,但這不僅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因此當陷入矛盾和拉扯時,請學習好好表達自己的掙扎,讓親密關係越來越簡單、自在,更加溫。

【延伸閱讀】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 推「心宅配心生活」免費諮詢

「魔術」融入心理治療 助重度憂鬱症患者走出陰霾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69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