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COVID-19/我有新冠後遺症怎麼辦?該怎麼診斷、掛哪科一次懂

Heho健康網/王芊淩 2021.10.07 18:00

臺灣歷經過五月疫情大爆發後,累積至今共一萬多例確診個案,比起國外確診患者很少,似乎也因此讓確診者不敢透露過去曾經染疫,甚至康復後出現後遺症也求助無門。國內幾家醫學中心開始重視此問題,復健科醫師說:「不管是住院期間的即時復健,出院解除隔離後復健們診,當患者進行復健後多數都能有改善。」

染疫輕症患者也有新冠後遺症問題!

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之所以複雜,因為每個患者表現出來的症狀都不同,嚴重程度也不一樣,相對歐美國家確診患者多,對後遺症了解及照顧有完整的機制,而台灣在這領域才剛起步。

新冠後遺症對患者是更長久遠的影響,台北醫學大學防疫專責病房主任暨胸腔內科周俊良醫師坦言:「在所有新冠肺炎裡面,後續影響到生活的都是後遺症的問題,即使是輕症的病人也可能會有,沒有嚴重到插管有些仍有肺部功能改變。」

英國研究分析確診者在感染五周後有 21% 患者仍持續出現症狀,以疲勞 11.5% 、咳嗽 11.4%、頭痛 10.1% 最多,從國外經驗看起來,與新冠肺炎相關後遺症可達50-200種。

有新冠後遺症要掛哪一科?

因應後遺症問題,美國都設立完善出院追蹤機制,患者在什麼時間點該做什麼樣的檢查,每半年、一年都需要定期追蹤,一直到症狀完全消失,那如果在台灣我有後遺症問題該怎麼辦?

台北醫學大學復健醫學部林昀毅醫師說明:「目前各大醫院包含臺大、北醫、榮總有特別設立『後新冠門診』,但考量有標籤化的問題,目前還是包在一般門診當中,『復健科』就是一個窗口。」

不同階段新冠肺炎患者復健流程/資料來源:林昀毅醫師

不管你過去是在其他醫院就診,或是只是單純輕症沒有到醫院,當面臨後遺症的問題,都可以在設有後新冠門診的醫院掛復健科,林昀毅說:「近期臨床上有遇到從其他醫院出院、輕症後遺症的患者來,都會做初步基本的評估、檢查,確認是否有某些方面問題,如果是心臟內科、胸腔內科、耳鼻喉科,會轉介其他的科別醫師。」

醫師鼓勵患者勇於表達後遺症問題

民眾不需要設想自己是輕症還是重症,因為醫師不管過往疾病嚴重程度,只要過去有確診過,都會進行相關檢查及追蹤。林昀毅分析:「從臨床上的觀察,多數患者知道自己有後遺症,但他們不太敢講,有十種後遺症只會跟醫師說兩個,因為患者以前可能跟很多醫師講過但無法解決,醫師認為是心理問題,讓患者講到不想講。」

因為其他科別醫師不是那麼了解新冠後遺症,當檢查不出問題時,會認為說可能是「心理」引起,讓患者感到身心受創卻又求助無門,常見像是掉頭髮、秀味覺異常、心悸等。

事實上很多康復者都面臨掉頭髮的問題,但患者不會主動講,直到醫師問他們才會說「對!我有這個問題。」而這些事實上就是新冠後遺症引起的。

七成患者面臨勞動後倦怠

根據全球 56 國 COVID01 9支持團體對上千名確診者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後遺症症狀跟初期症狀不太一樣,一路從心血管、皮膚、腸食道、眼耳疾病、過敏、關節肌肉疼痛、神經疼痛、記憶及語言能力、亂經等等症狀。

尤其在持續時間超過六個月的五大症狀中,第二名就是「勞動後倦怠」且盛行率高達七成,顯示這些個案在康復後未能返回先前工作狀態,特別是體力勞動部分。

由於每一位患者後遺症的種類、嚴重度都不太一一樣,也發現染疫輕症患者後來產生後遺症可能比重症患者還要嚴重,當然其中也包含情緒心理問題,尤其當有長期症狀時後續出現 PTSD 的風險較高。

雖然後遺症問題並不是當下就可以解決,但透過積極的復健、治療,有些是會漸漸恢復,除了仰賴患者勇敢踏出復健的那一步外,也更需要政府更加重視後遺症問題。

參考文獻
Characterizing long COVID in an international cohort: 7 months of symptoms and their impact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2021年流感疫苗懶人包/自費、公費差在哪?該去哪家診所施打?

與病毒共存可行嗎?公衛學者用一張圖來解析

COVID-19/打完BNT疫苗心臟不舒服怎麼辦?家長常見四大QA

>> 有健康上的問題嗎?加入 LINE 好友 Heho 馬上來為你解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