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療要及時,才能避免後續各種併發症對於生命造成威脅,以及使生活品質受到影響。但大眾對於糖尿病認知存有各種迷思,導致對治療躊躇不前。Heho 特別整理常見的糖尿病 8 大迷思,請專家為大家解惑。
Q1:糖化血色素正常、飯前血糖值偏高,表示沒有罹患糖尿病嗎?
A:X,若有貧血問題,可考慮用「糖化白蛋白」來檢驗!
臨床上,曾遇過患者主訴,飯前血糖值偏高,但糖化血色素卻正常,因為沒有明顯不適,所以沒有持續追蹤,直到快速暴瘦之後才發現,真的是得了糖尿病!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說,其實是錯過了檢驗值隱藏的秘密!
「糖化血色素」指的是三個月之內的血糖指數,而「飯前血糖值」則是吃飯前當下的血糖值。一般來說,如果有糖尿病的話,即使飯前血糖值正常,糖化血色素也會超出正常值。
然而,透過糖化血色素看是否罹患糖尿病也有缺點,就是如果血色素本身出了問題,數值就會出現錯誤。
不適用糖化血色素檢測者,如患有缺鐵性、鐮刀型或海洋性貧血者;最近有出血、溶血或剛接受輸血的人;慢性腎臟病或洗腎患者、孕婦。這類的人可考慮用「糖化白蛋白」來代替「糖化血色素」檢驗。
Q2:高血糖易發生併發症,血糖是越低越好?
A:X,低血糖致命危機不亞於高血糖!
許多人都知道,高血糖可能會造成視網膜問題、腎功能損害等併發症,但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提醒,低血糖造成的致命危機不亞於高血糖。
「因為大腦神經功能需要葡萄糖,如果體內血糖值僅有 50~60mg/dL,會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像是心跳加速、顫抖、冒冷汗等;血糖如低於 50mg/dL,可能導致幻覺、胡言亂語,嚴重時甚至昏迷不醒,造成腦部功能損傷。」
林嘉鴻指出,在不該吃東西的時候吃了、吃太多,或是想要放縱一下吃了高糖的食物,或是在吃飯的時候,然後打胰島素來控制,其實反而會造成血糖一下飆高、一下降低,昏倒的風險更高。
低血糖最可怕的是,常出現於晚上睡覺的時候,他說:「如果沒人發現,直接一覺不醒,非常可怕!」建議隨時監測自己的血糖,如果吃東西間隔拉長,藥物劑量就要調整,最好諮詢專科醫師。
Q3:只要施打胰島素治療,之後就會邁入「洗腎」的不歸路?
A:X,糖尿病遲不治療才會洗腎!
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智能糖尿病暨代謝運動中心副院長謝明家直言,糖尿病的治療觀念是,積極控制血糖,減少產生併發症機會,而「糖尿病腎病變」是糖尿病的重要併發症之一。
因為血糖不控制,使腎臟長期浸泡於糖水中,就會導致腎臟受損、腎功能衰退,逐漸轉變成慢性腎病變,最後走上洗腎的不歸路。
根據統計,國內目前的洗腎病人中約有 40~50% 是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病患的增加,也間接造成洗腎人口也日益增多,其嚴重度不容小覷。」建議糖友,及早開始治療,快速控制好血糖,就能有效降低罹患糖尿病腎病變的機會。
Q4:使用了胰島素,表示糖尿病很嚴重?
A:X,只是罹病原因與胰島素功能缺失有關所致!
謝明家表示,胰島素治療並不是在病情變嚴重時才使用,而是在使用其它降血糖藥物後,都無法穩定的控制血糖,才會建議患者改打胰島素。不過,也有些糖尿病初期患者,就必須直接使用胰島素注射治療。
糖尿病用藥是門學問,醫師通常會根據病患個人狀況來決定所使用的藥物。他說:「降血糖藥非常多種,其中,胰島素是所有降血糖藥中最能有效控制血糖的藥物。」
如果你的罹病原因是因為胰島分泌胰島素功能有所缺失,或已無法發揮作用,使胰島素分泌不足,甚至完全不分泌,這時,就必須靠施打胰島素來治療。例如,像第一型糖尿病唯一治療藥物就是胰島素。
謝家明不諱言,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只要能成功降低血糖、穩定控制血糖,除了口服降血糖藥物,注射胰島素當然也是一種選項。「只要在遵循醫囑下使用,都是非常安全的,患者無須特別排斥!」
Q5:打了胰島素,一輩子都得打胰島素?
A:X,可延緩胰島細胞衰退,甚至不需在服藥!
謝明家指出,通常醫師建議糖友施打胰島素時,表示糖尿病病友的體內胰島素已無法正常發揮功用了,就算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也不能達到穩定血糖的效果,因此,必須改用施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
許多糖友擔心,打了胰島素,就得跟著它過一輩子!他說明,這觀念是錯誤的,反而是糖尿病初期就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可以讓胰島細胞獲得休息,進而延緩胰島細胞衰退速度。
「許多糖尿病初期患者,在短期使用胰島素注射治療後,便可順利換成口服降血糖藥,甚至能停止使用任何藥物。」謝明家呼籲,只要跟醫師配合,遵循醫囑用藥、檢測血糖、飲食配合、定時回診,就能好好控制血糖。
Q6:就是吃太多糖、甜食,才會得糖尿病?
A:X,大多數的糖尿病與基因有關!
吃太多糖就會得糖尿病?謝明家直言,兩者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不可否認,長期吃過多的精緻糖類,會增加熱量的攝取,提升肥胖的機率,甚至產生代謝症候群,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建議大家對於精緻糖的攝取,應適可而止。
糖尿病的發生,最主要仍與遺傳基因有關。研究發現,父母都有糖尿病,孩子有 60% 的機率罹患糖尿病;如果父母只有一位有糖尿病,子女有糖尿病的機會為 30~40%。「如果你有糖尿病基因又愛吃糖,就很容易得糖尿病。」
不過,並不表示糖友的子女一定會罹患糖尿病。「因為生活習慣的影響力更關鍵!遺傳加上不良生活習慣,當然糖尿病容易上身;但如果能好好控制體重、注意飲食、適當運動,養成健康習慣,就能避免糖尿病。」
Q7:只要使用藥物治療,就能隨心所欲吃想吃的食物?
A:O,只要規律服藥 + 量測血糖,任何食物都能吃!
謝家明表示,罹患糖尿病最擔心生活品質受影響,除了用藥治療外,但在生活上,他都會建議糖友務必遵循以下幾點:每天至少喝 2000c.c. 以上的水;每天只吃三餐,餐與餐之間不吃點心;餐後必須馬上吃水果,不然就不能吃。
此外,他會要求病患,飯前量血糖、飯前兩小時再量一次,利用「血糖波動值」(飯後血糖─飯後血糖)數值小於 60 mg/dL,即表示該餐食內容沒有問題,藥物也有發生作用;如果大於 60mg/dL,表示血糖起伏較大,建議進一步調整飲食或詢問醫師。
他提醒,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會造成血糖高漲的食物也不同,藉由血糖波動值,以及每日飲食紀錄,就能找出自己的高血糖食物進而避開或拿捏攝取量,就能隨心所欲的安心吃。
Q8:糖尿病是胖子專屬,瘦子不會得糖尿病?
A:X,瘦子也會得糖尿病!
謝家明指出,得糖尿病是機率問題,雖然肥胖、BMI 超標者是糖尿病高危險族群,但事實上,身材瘦小的人也會得糖尿病。「遇到身形瘦弱的糖尿病患者,通常更擔心,因為都是胰島細胞功能不佳所致!」
他進一步說明,大都是因為免疫系統異常,使得體內產生抗體攻擊胰臟中製造胰島素的「β細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的「第一型糖尿病」。「因製造胰島素功能全失,只要確診,就要馬上施打胰島素,未來也都需持續治療。」
第一型糖尿病多與基因有關,但仍與生活習慣脫不了干係。若想知道自己是否有糖尿病基因,謝家明建議,先看家族病史,若家中有長輩患有糖尿病,可至新陳代謝科尋求幫助,進行仔細的血糖評估。
詳細的血糖評估有:空腹血糖值(AC Sugar)、糖化血色素(HbA1C)、口服葡萄糖耐受性試驗(OGTT)、胰臟胰島細胞功能、胰島素阻抗評估(Insulin Resistance , IR)。藉由上述檢測,可精確得知自己是否為糖尿病候選人。
當檢測結果不如預期,卻又還未進入糖尿病病程,該怎麼辦?他說:「目前,越來越多人有預防觀念,會選擇提前用藥,來保護胰島細胞功能。經過三~六個月後,再次檢測糖化血色素,確定用藥效果,並制定未來的治療策略。」
文 / 黃慧玫 、 圖 / 何宜庭
延伸閱讀:
幫助糖尿病擺脫肥胖、心血管風險!專家建議,從源頭顧好腸泌素,才能護心、控糖、顧體重
夜貓子比早起者少了56%活動量!《BMJ》:糖尿病患者越早睡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