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慈大成立國際生關懷團隊 照顧自己散播愛

慈善新聞網/ 2021.08.21 00:07

  外籍生到花蓮求學,對他們來說生活壓力有哪些呢?語言不通、考試、氣候、甚至是小黑蚊等,都是他們的生活新挑戰,慈濟大學國際處關懷外籍生的身心狀況,開設了「國際學生關懷志工」課程,邀請心理醫師、心理師、志工團體等授課,讓同學學習自我察覺、關懷和協助別人的技巧。

  你的生活壓力指數多少?根據生活事件壓力量表,小到搬家、失眠,大到喪偶或是失去工作,都是壓力來源,壓力指數是累積的,當小小的一些事累績起來,就有可能造成身心巨大壓力。「國際學生關懷志工」課程內容包括:自我紓壓方法、正念、常見精神疾病與自殺防治、問題解決技巧、藝術治療等,邀請到美國柯羅拉多大學碩士石世明臨床心理師、花蓮慈濟醫院精神科主任陳紹祖醫師與美國南加州大學碩士張博盛社工等與大家分享各種心理健康課程。

  國際處湯梓儀組長表示,外籍生的壓力來源和台灣學生有點不同,第一他們會遇到的多數是生活上的適應,包括語言、文化習慣、食物等,第二是多數的外籍生會到國外求學,都是帶著期望,所以課業上的壓力也比較多。而關懷志工團隊透過同一國家,小組的力量大家互相學習成長,也能幫助其他同學,另外除了學生外,還邀請有國外生活經驗的慈誠爸爸懿德媽媽加入,不僅可以幫助同學適應台灣,也能用過來人的身分輔導外籍生。

  國際學生關懷志工包括有來自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南非,尼日利亞,尼泊爾,南非,印尼,莫三比克,馬來西亞,孟加拉,迦納,韓國,越南等地的共36位的學生和新生。中、英文雙語授課,透過小組討論,了解大家的生活壓力和協助管道。

  公衛所印尼籍張勇秉2019年來到台灣,一句中文都不會說,為了省錢上網找二手店,人生地不熟迷路在花蓮街頭,請求路人協助,路人甚至還親自帶他到二手店。張勇秉表示,臉長的是華人的樣子,所以多數人以為他會說中文,語言障礙讓他在花蓮的生活有點辛苦,但是好幾次都遇到陌生人的幫助。張勇秉覺得「上人曾說:台灣以善以愛為寶。」台灣人的愛心和熱情,讓他度過最艱辛的那段時間。

張勇秉。

  現在張勇秉不但可以說聽中文,還擔任國際關懷志工,「我們群組裡有印尼新生,我會告訴他們不要擔心,像是有學長姊畢業留下來的床墊、毛毯、垃圾桶,甚至防小黑蚊的藥,我們都可以提供協助。」課程已經進行一半了,張勇秉表示:「這些課程讓我學習了心靈面的關照,我朋友最近父母因為新冠肺炎死亡,我就運用我學習到的技巧,安慰我朋友,讓我朋友沒有那麼難過。」

  「我覺得花蓮最近很多地震,讓我很害怕。」「我的中文不好,上課壓力很大。」「課堂上小組分組因為我中文不好,覺得對組員不好意思」「食物吃不習慣……」「這裡小黑蚊很可怕。」面對這些生活挑戰,同學也分享轉念和可以尋找的支持,例如「有華語課,可以去上課。」「花蓮自然環境好空氣好,是一個很是適合念書的地方。」「有問題可以找國際處還有慈懿會,都可以提供很多幫忙。

  醫學鑑驗生物技術學系印尼籍的黃慧莉同學表示,她覺得從課程中學習到很多,尤其是他們這年紀剛好是從青少年要轉變成成人,現在是網路世界,大家po文分享,但也很容易被網路霸凌,所以透過上課學習的技巧,學會傾聽,也知道不只是同情,最重要的是還要同理,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黃慧莉也表示,外籍生隻身來台所有問題都要自己克服,在過程當中會有些壓力,會有些打擊。疫情沒爆發前黃慧莉在餐廳打工,但因為疫情爆發而暫停,還好國際處提供了工讀機會。黃慧莉目前在國際處協助國際新生申請入學,黃慧莉表示多數的問題都是因為疫情產生的,例如台灣到底何時可以開放入學?隔離要花多少錢?「那個心情是很七上八下的。」黃慧莉表示,很開心可以加入這課程,也很開心可以利用所學幫助新生。

  從七月開始的課程,不只是讓同學學習如何觀照自己,蕭心怡國際長更期待,這是『關懷大使』課程,學校現在有三百多位外籍生,他們可以像大使一樣,把這樣的知識跟愛傳播給其他學生和身邊的人,甚至到全世界其他地方。

(撰文:李家萓/圖片:慈濟大學)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