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本草城市新竹:以淺山海作為方法》聯展 探討新竹的自然與人文多維度面相

台灣好新聞/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2021.08.13 06:57

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新聞圖片

新竹市美術館與241藝術空間今年首度「雙館聯手」,推出《本草城市新竹:以淺山海作為方法》暑期大展,邀集16位國內外藝術家,從不同歷史縱深,以多元藝術表現形式,探討新竹這座科技城的自然與人文關係,並重新審視這塊揉雜閩、客、外省、原住民與新住民多族群的城市,是竹市歷來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展。


文化局長張馨之指出,特展為「新竹城市美術館」具體實踐,由國際知名策展人徐文瑞以跨雙館尺幅,邀請16位藝術家,從歷史、哲學、文化、生命及科技各層面,共同演繹。


新聞圖片

她說,為了這項大展,策展人徐文瑞去年底開始,實地踏查新竹舊城區、原住民與漢人生活領域區、土牛溝,還到海山漁港那魯灣聚落訪視,參與藝術家也巧妙將新竹有關的內容,融入作品中,別具意義。


徐文瑞指出,美術館展區以「溯源」為基調,5位藝術家參與。展場入口設計了「本草城市竹塹大事記」,從竹塹社的角度整理新竹地區與臺灣大歷史的重要發展,供觀眾對照作品。


新銳藝術家梁廷毓以竹塹社族人沿鳳山溪逐步往淺山開墾的歷史為背景,找到族人與客族、道卡斯族、泰雅族人相處與衝撞留下的墓碑與宮廟,拍攝紀錄片,同時拓印墓碑作出「墳塚之地」裝置藝術,紀錄歷史刻痕。


新聞圖片

來自尖石鄉梅花部落(Mekarang)的泰雅藝術家兼牧師安力・給怒(賴安淋),以複合媒材繪畫,結合傳統圖騰與基督教信仰,探索人與土地及經歷現代殖民過程裡,「原民性」的當代意義;屏東三地門鄉大社部落排灣族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成長於1980年代原住民族復振運動世代,展出包括1989年迄今三十年的創作,正好見證原住民正名運動與原民當代藝術發展茁壯的歷程,館外也有他的裝置藝術。


擁有藝術創作與民族誌雙重專業訓練的林建成,系列作品紀錄道卡斯與漢人家族遷徙至花東的歷史,細膩筆觸;攝影家杜韻飛「未來祖宗像」以「臺灣人」與「新住民」所生的「混血兒」肖像為引,引領觀眾進入臺灣未來國族的想像。


徐文瑞指出,241藝術空間安排了楊順發、陳米靖、王秀茹、張碩尹、陳郁文、杜韻飛、張欣、陳瀅如、彭弘智、張恩滿、海蒂‧芙歐特(Heidi Vote)等11位藝術家,作品觸及面更多元,從環境變遷、科技與人文、生命自省與死亡等議題切入,發人省思。


以楊順發《台灣水沒》系列攝影為例,他像孤獨行者,假日扛著笨重的攝影器材與樓梯,一個人踏進被水淹沒的西海岸,拍攝因地層下陷被淹沒的宮廟、民宅、碉堡等,再晒印出具詩意的作品,柔性提醒政府正視臺灣逐漸失落的海岸線。


攝影家杜韻飛《生殤相》拍攝流浪犬「安樂死」前的片刻,相對於楊順發的柔性,是正面直白;一雙雙憂傷、無助或怯懦的眼神,在攝影機這樣的「靈魂連結器」,將浪浪們死亡前片刻,放大到極致,多人看了落淚。


陳米靖的《神秘河流:碎片與詩》則具趣味性;她蒐集了世界各地監視器日以繼夜產出的影像垃圾,藉由程式編碼重新組裝成一幅幅即時的抽象畫,並以 AI 機器人一句話回應影像的寓意,讓你驚訝:「電腦也會寫詩喔」。


科技無窮盡的發展,讓人類愈形迷失,不少人返觀自性,藉修行找尋自我!陳瀅如的《致幻記II:刻幻象》錄像與彭弘智《內經圖變奏曲》屏風作品即是。前者藉古老「薩滿」修行引導,在意識轉換中,從薩滿宇宙觀接觸聖境,並紀錄其中變化;彭弘智延伸傳統道家內經圖練功,繪製出類山水畫的內經圖;至於張欣的《毒液-抗-毒液》作品則結合泰國和東南亞神話中的Naga那迦蛇神出發,將泛靈論和噪音哲學交互纏繞,形成一件「以毒為藥」的裝置作品。


此外,張碩尹還與新竹在地百年中藥房「鴻安堂」合作,以壁畫形式呈現,探討老中藥房與媽祖廟、水仙宮的地緣連結性,呈現民俗信仰與醫療交融的新竹在地文化。

熱門關鍵字:

新竹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