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包容過世 天氣 國土計畫法

「本草城市新竹:以淺山海作為方法」 竹市規模最大當代藝術展登場

爽爆新聞網/ 2021.08.12 19:55

【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新竹市歷來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展多維度面相登場!新竹市美術館與241藝術空間今年首度「雙館聯手」,自即日起至10月24日展出《本草城市新竹:以淺山海作為方法》暑期大展,邀集16位國內外藝術家,從不同歷史縱深,以多元藝術表現形式,探討新竹這座科技城的自然與人文關係,並重新審視這塊揉雜閩、客、外省、原住民與新住民多族群的城市,發人深省。

▲新竹市美術館與241藝術空間今年首度「雙館聯手」,自即日起至10月24日展出《本草城市新竹:以淺山海作為方法》暑期大展,竹市文化局長張馨之、策展人徐文瑞以及藝術家一同合影。

《本草城市新竹:以淺山海作為方法》暑期大展,跨越傳統單館獨唱的侷限,以「雙重奏」演繹形式展現,觸及面向相當廣,每位藝術家作品都具深刻意涵,值得市民暑假期間,親子一道漫遊。竹市文化局長張馨之指出,此特展為「新竹城市美術館」的具體實踐,由國際知名策展人徐文瑞以跨雙館尺幅,邀請16位藝術家,從歷史、哲學、文化、生命及科技各層面,共同演繹。

▲策展人徐文瑞(右)向竹市文化局長張馨之導覽介紹。

策展人徐文瑞指出,竹市美術館展區以「溯源」為基調,5位藝術家參與,展場入口設計了「本草城市竹塹大事記」,從竹塹社的角度整理新竹地區與臺灣大歷史的重要發展,供觀眾對照作品。至於241藝術空間安排了楊順發、陳米靖、王秀茹、張碩尹、陳郁文、杜韻飛、張欣、陳瀅如、彭弘智、張恩滿、海蒂‧芙歐特(Heidi Vote)等11位藝術家,作品觸及面更多元,從環境變遷、科技與人文、生命自省與死亡等議題切入,發人省思。

▲新竹市美術館與241藝術空間今年首度「雙館聯手」,自即日起至10月24日展出《本草城市新竹:以淺山海作為方法》暑期大展。

竹市美術館展區中,新銳藝術家梁廷毓以竹塹社族人沿鳳山溪逐步往淺山開墾的歷史為背景,找到族人與客族、道卡斯族、泰雅族人相處與衝撞留下的墓碑與宮廟,拍攝紀錄片,同時拓印墓碑作出「墳塚之地」裝置藝術,紀錄歷史刻痕。來自尖石鄉梅花部落(Mekarang)的泰雅藝術家兼牧師安力・給怒(賴安淋),以複合媒材繪畫,結合傳統圖騰與基督教信仰,探索人與土地及經歷現代殖民過程裡,「原民性」的當代意義。

▲新竹市美術館與241藝術空間今年首度「雙館聯手」,自即日起至10月24日展出《本草城市新竹:以淺山海作為方法》暑期大展。

屏東三地門鄉大社部落排灣族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成長於1980年代原住民族復振運動世代,展出包括1989年迄今三十年的創作,正好見證原住民正名運動與原民當代藝術發展茁壯的歷程,館外也有他的裝置藝術。擁有藝術創作與民族誌雙重專業訓練的林建成,系列作品紀錄道卡斯與漢人家族遷徙至花東的歷史,細膩筆觸;攝影家杜韻飛「未來祖宗像」以「臺灣人」與「新住民」所生的「混血兒」肖像為引,引領觀眾進入臺灣未來國族的想像。

241藝術空間展區中,楊順發《台灣水沒》系列攝影,拍攝因地層下陷被淹沒的宮廟、民宅、碉堡等,再晒印出具詩意的作品,柔性提醒政府正視臺灣逐漸失落的海岸線。攝影家杜韻飛《生殤相》拍攝流浪犬「安樂死」前的片刻,相對於楊順發的柔性,是正面直白。陳米靖的《神秘河流:碎片與詩》則具趣味性;她蒐集了世界各地監視器日以繼夜產出的影像垃圾,藉由程式編碼重新組裝成一幅幅即時的抽象畫,並以 AI 機器人一句話回應影像的寓意,讓你驚訝:「電腦也會寫詩喔」。

科技無窮盡的發展,讓人類愈形迷失,不少人返觀自性,藉修行找尋自我!陳瀅如的《致幻記II:刻幻象》錄像與彭弘智《內經圖變奏曲》屏風作品即是。此外,張碩尹還與新竹在地百年中藥房「鴻安堂」合作,以壁畫形式呈現,探討老中藥房與媽祖廟、水仙宮的地緣連結性,呈現民俗信仰與醫療交融的新竹在地文化。展場出口處張恩滿的「眺島」作品,蘊含著希臘羅馬神話與臺灣火山島的傳說,具有「救贖」意涵,徐文瑞說,就當是展覽的溫暖結尾。

文化局表示,《本草城市新竹:以淺山海作為方法》在新竹市美術館及241藝術空間同步展出,即日起至10月24日,歡迎民眾參觀,更多展品內容和活動訊息請上新竹市美術館粉絲專頁(https://goo.gl/ZdtXtm)或新竹241藝術空間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sinchu241/)查詢,或洽03-5337945及1999為民服務專線查詢。

 

熱門關鍵字:

地方綜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