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昔日「台北華爾街」 南京東西路見證台北發展史

好房News/ 2021.08.02 17:45
好房網News記者王惠琳/綜合報導
 
南京東西路為台北市的東西向重要幹道,南京西路自淡水河畔往東至中山北路,過中山北路後,即為南京東路,一路向東於塔悠路口接麥帥一橋。台北的發展是由西向東,從南京西路一路至南京東路,剛好可以略探台北市的發展史。
 
現今環河南北路向東至建成圓環間的南京西路,雛型始自清朝的六館街、新興街及得勝街,鄰近淡水河,屬當時台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大稻埕的腹地。1860年淡水港正式開埠,外國商人紛紛於六館街(今南京西路自環河北路至塔城街路段)成立洋行,至1872年已有6家洋行在此經營茶葉外銷,故此街被稱為六館仔。
 
中山北路與南京東西路交會口街景。圖/台北市工務局提供中山北路與南京東西路交會口街景。圖/台北市工務局提供
 
之後本國商人陸續加入大稻埕制茶業,到1886年茶商高達252家,當時板橋林家林維源在此地經營全台最大的「建祥號」茶行,並捐資興建六館街。六館街直通淡水河邊,為清巡撫劉銘傳推動現代化建設的街道之一,路幅較周邊街道寬,因應外國商隊來台通商,兩旁興建結合中西風格的洋樓,出租外商使用,迄今仍可見不少早期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外觀。
 
到了1899年日本台灣總督府提出「市區改正」計畫,串聯六館街、新興街及得勝街,並改道新興街(今南京西路自塔城街至延平北路路段),使得勝街直接通到六館街,建成圓環以西的南京西路初步成形。
   
南京西路241、243、245、247號為仿巴洛克風格洋樓樣式建築,並設置女兒牆代替民間常用的山牆,女兒牆中央採用大量華麗風格的歐洲紋飾(西式綵帶、西式勳章飾)收邊,不再用傳統中國吉祥圖案,此為日治時期1920年代以後的流行樣式。
 
1920年六館街(今南京西路自環河北路至塔城街路段)舊照片。圖/台北市大稻埕新街。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1920年六館街(今南京西路自環河北路至塔城街路段)舊照片。圖/台北市大稻埕新街。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
 
1947年政府以南京市為名,正式命名為「南京東路」,不分段。1951年拓寬闢建為防空疏散道路,至1956年南京東路1段至5段路型已逐步成型,但多為不易維護的土石路面。1957年運用美援,全線新鋪柏油路面,且因鄰近松山機場,當時以四線大道,中央有分隔島,左右兩側另有慢車道的機慢車分流設計,型塑莊嚴的國之大門形象,至1958年正式通車。後來由於交通流量日增,原設計不敷使用,才取消慢車道,改建成有中央分隔島,左右各四線車道的馬路。
 
南京東路因連接台北到基隆的交通,無論空運或海運都很便捷,開通後沿線輕工業區開始發展,而且那時南京東路4、5段和光復北路一帶尚未實施都市計畫,開闢前是一片稻田,地價較便宜,容易取得較大面積的土地興建廠房,並且鄰近松山機場,可採空運快速交貨,或經麥帥公路將貨櫃送基隆港走海運,當年吸引幾家大型電子業者在南京東路4、5段設廠。
 
1960年代,趁著台灣的經濟開始起飛,南京東路優越的地理環境,兩旁商辦公司、飯店、百貨公司等陸續成立。現今南京東路2段至4段一帶,更因金融機構密集,躍升台北市財經中心區,而有「台北華爾街」之稱。
 
1983年南京敦化路口。圖/新版國家文化資料庫提供1983年南京敦化路口。圖/新版國家文化資料庫提供
 
翻閱舊照片,南京東路消失的地標,除了圓環,還可看到外型像個圓型大蛋糕的中華體育館(全名中華體育文化活動中心),位於台北市南京東路4段53號。中華體育館除了籃球賽,也是辦理貿易展覽會、巡迴演唱會及大型活動的首選場館。1964年舉辦環球小姐之夜,之後多次國慶四海同歡聯歡晚會在此舉行。但因一場火,蓬勃發展的流行音樂產業就此暫緩。中華體育館現址為一片白色施工圍籬封閉。
 
中華體育館損毀後,直到17年後,2005年12月1日小巨蛋體育館正式啟用,才解決了台北缺乏符合國際標準的運動場地問題,以及可辦理大型藝文表演的室內場地。小巨蛋原址為中華棒球場,由於球場老舊及多功能性考量,2001年12月1日拆除,改建成新型多功能室內場館,設有15000個座位,可供多種國際標準比賽及練習場地,成為台北市主要的運動場地,及演唱會的首選場地。
 
走一趟南京東西路,由西向東,好似跟著走一趟台北的發展史。從淡水河往基隆河,清朝、日治時期、台灣光復後美援時期,一路發展至今,南京東西路一路見證著台北的經濟發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