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菸草可以吃嗎 陳傑憲 棒球

【蘇大成專欄】監控室內空氣品質,遏止室內傳播風險 

匯流新聞網/蘇 大成 2021.07.12 10:35

蘇大成/台大教授、陳宗延/住院醫師、陳佳堃/副教授

五月中旬本土疫情爆發後,人心都隨每日下午兩點的新增病例數浮動。民眾嚴守三級警戒規範多時對日前的「微解封」指引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君不見,指揮中心提出隔板、梅花座、個人套餐、先分菜再上桌等配套措施,賦予餐飲業內用一定彈性,但多數縣市政府仍堅持禁止外帶。 

密閉空間是防疫死角 

防疫措施能否成功,取決於正確了解病毒的傳播途徑。以上述餐飲業防疫措施為例,包含最基礎的戴口罩、酒精消毒、勤洗手在內,是對於飛沫傳染和接觸傳染的有效措施。然而,在學術證據日益充分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和美國疾病管制署近期已肯定空氣傳播的角色,在預防建議上也相應重點著墨於改善通風排氣,以降低病毒的空氣濃度和室內成員的病毒暴露劑量。 

研究顯示,氣膠懸浮停滯時間會在通風排氣不佳的空間中十倍增加當病毒小微粒於空氣中懸浮並隨氣流擴散時,1.8公尺的社交距離和僅能阻擋大飛沫的口罩頓時失去用武之地。與此同時,密閉不通風的空間造成的氣流停滯,更會加劇室內空間傳染的風險茶藝館、餐廳包廂的群聚感染皆為顯例。 

通風換氣帶走室內病毒微粒 

WHO今年三月出版的指南以流程圖的方式,清楚提點醫院、職場和住家該如何善用機械通風或自然通風,減少人們因呼吸而染疫的風險。目前國內一般室內或辦公大樓的空調多採內循環系統,缺乏真正的通風排氣。有效的防疫解方,須裝設適當的排氣設備或維持門窗開啟,以引入新鮮外氣,並使舊空氣由出氣口被移除,達到通風換氣之效 

人類呼氣時會產生氣膠微粒,但不同活動產生的氣膠大小與數量有所差異,而通風排氣要求也因而不同。根據WHO指引,一般職場或公共空間,通風排氣率需達到每人每秒10公升(每小時36立方公尺)以上;若是會產生大量氣膠的室內空間,例如KTV包廂、會議室、健身房,需達到每人每秒15公升(每小時54立方公尺)以上 

室內空氣品質是防疫指標 

然而,就一般公司或廠家而言室內通風排氣能力未必容易評估建議此時可先初步測量室內二氧化碳濃度當作替代指標。根據英國緊急事態科學諮詢小組(Scientific Advisory Group for Emergencies, SAGE指引一般室內空間應控制二氧化碳濃度小於1,000 ppm相當於我國環保署「室內空氣品質標準」之規定(八小時平均值);會產生大量氣膠的室內空間應控制濃度小於800 ppm若濃度達到1,500 ppm以上,則應列為優先改善的場所。美國疾管署指引則建議記錄引入較多外氣時的室內二氧化碳濃度為基準,後續若在週期性測量中發現濃度超過基準值10%以上,應及早檢討通風排氣系統問題。 

流行病學模型顯示,室內人數越多、留置時間越久、通風程度越差,密閉空間的感染機率與基礎再生數(R0)就越高。其中,通風程度大致可以用室內和室外二氧化碳濃度的差距代表。若使用作者所附的計算輸入實測而得的二氧化碳濃度,即可反推適當的最大容留人數及最長留置時間使R0降到1以下雖不可就此掉以輕心,但若超標則應隨時動態調整,並改善通風環境建議政府亦可召集專家學者,訂立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適當的防疫警戒值或建議監測方法,以利業者即時自主管理 

其實良好的室內空氣品質,本來就是常保健康之道,跟「養魚養水」一樣的道理,只是在大疫之年又被賦予了新的意義。遏止COVID-19的室內空氣傳播,有賴於建置有效的通風換氣系統;而要評估通風換氣的成效,則可藉由測量室內空氣品質達成。對一般企業和民眾來說,一台簡單不貴的直讀式二氧化碳偵測器就很夠用。在防疫與生計的鋼索上如履薄冰的同時,若國人能更重視乾淨流通的通風環境在防堵病毒的室內傳播上,將有顯著的功效 

本文作者群:

陳宗延/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住院醫師

陳佳堃/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蘇大成/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教授兼主任

照片來源:Unsplash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三高病人及心血管病人,打疫苗會不會有風險? 

【蘇大成專欄】防制新冠病毒從環境做起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

熱門關鍵字:

WHO 微解封 空氣品質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