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雄秀 范修語 台北】
在2025非核家園關鍵年,再生能源發電量要達20%,其中又以太陽光電發電量,約占總發電量的13.4%,是各種綠能發電的冠軍,綠能政策能不能達標,就要看太陽光電是否能達標,由於疫情持續嚴峻,經濟部在6月中剛同意,這兩年度獲同意備案的案件,完工期限得展延3個月,另一方面台灣國土有限,大型光電案場面臨環評爭議,各部會間對國土區分使用,意見也不一樣,使得台灣綠能政策面臨跳票危機。
高雄市文化中心頂樓太陽能光電板,正在加緊趕工架設,這項超大案場裝置容量達1.7MW,發電量足供600戶使用,光電業者認為讓歷史建築發電發光,既特別又有意義。
太陽光電系統公會榮譽理事長 鄭博文:「早期在台灣的形象裡面,有北國父紀念館,南高雄文化中心,所以我很希望透過綠能的一個建置,讓一個有歷史悠久的無敵鐵金剛,能夠再優雅地起飛。」
從天空鳥瞰,高雄地區屋頂型光電發展一片看好,根據能源局資料,2015年時台灣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只有0.8GW,到2020年已有5.8GW,增幅高達625%,實際上現今太陽能,已經能協助白天的用電尖峰,今年5月以來已有好幾天,白天尖峰發電量超越核能發電。
太陽光電系統公會榮譽理事長 鄭博文:「這幾年的太陽能其實進步非常快,包含所有的太陽能板的一個效率的提升,或者是它外框的設計。」
能源局副局長 李君禮:「推動太陽光電最早的國家,最成功的大概就是歐洲的國家,或者是在亞洲的日本,可是坦白說它們的緯度比我們高,它的日照都沒有台灣豐富。」
雖然太陽光電發展看好,卻還不夠好,2020年太陽能裝置容量,並未達到6.5GW目標,延後到今年第2季才達標,一方面是受到去年疫情影響,另一方面農委會在去年7月7日,公告修正農業主管機關,同意農業用地,變更使用審查作業要點,2公頃以下農地,依法不開放設置太陽光電,由於修法採更嚴格規範,且緩衝期太短,不少光電業者前期投入資金,付諸流水,業界將它稱為「七七事變」。
能源局副局長 李君禮:「事實上太陽光電的設置,最需要的是土地,那土地最多的是什麼呢,大概就是我們所謂的農地,民眾很關心就是說,農委會它原來沒有限制,但是現在,才從去年開始限制就是說,在農地上一定要做所謂比較大規模,比較完整區塊性的開發,*====cg in(標不下)==。
根據能源局目標,2025年非核家園政策,太陽光電要達20GW,其中有6GW為屋頂型,14GW為地面型,而地狹人稠是台灣光電推動難題,業界粗估設置光電14GW的面積,至少需要5000公頃左右。」
但部會間政策矛盾、阻力重重,以苗栗縣發展太陽光電為例,建立3階段審查機制,目前2公頃以下案件206件,約184公頃面積,經初審約有80件,因位處環境敏感區域無法開發。
苗栗縣政府工商發展處副處長 吳俊賢:「基本上這206件的案件,我們已經有做一個初步的處理,那針對比較沒有問題的部分,都已經有做這個審查通過,或者修正通過,那也有13件已經核准出去。」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長 陳美汀:「因為種了光電之後它會有很多的圍籬,甚至它對於棲地的影響,在未可知的狀態之下,我們事實上對於棲地的劣化或是破碎,目前是無法評估的。」
大型光電案場有石虎保育等爭議,2公頃以下小案開發也被嚴格把關,夾在環境與環評之中,業界也在找出路。
太陽光電系統公會榮譽理事長 鄭博文:「如果未來在20個GW的一個建構下,其實台灣在2025年,其實是有點,我覺得有點落後,在德國已經好多年,他們在白天已經綠電,太陽光電啊、風力發電,這些綠電已經都超越50%的發電量。」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 高茹萍:「如果沒有什麼改變的話,現在目前看起來,其實是還非常緊張的,因為地面型的這個(發電量),目前離(2025)目標還差得非常的遠。」
能源局副局長 李君禮:「有影響,不過我們相信我們的目標在2025年,事實上還有4年的時間,坦白說,我們大概對於我們規畫的目標,目前大概都按著節奏在進行。」
官方對太陽光電,2025年達標仍抱樂觀,然而能源政策環環相扣,連2020年階段性目標6.5GW,都得要到次年才能達成,2025要達標20GW恐怕得更努力,政府也得即早思考,如何滾動式檢討能源配比,而非讓核能、燃煤跳崖式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