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冠本土疫情雖然趨緩,但致死率依然居高不下,雖然染疫過世的多半是 70、80 歲以上的長者,但也有 30、40 歲的年輕人過世,更不用說重症的比率也依然節節攀升。台灣長照醫學會理事長劉伯恩說,其實這些重症、甚至死亡的年輕人,很有可能是因為 2 點而增加重症的風險,第一是肥胖,第二是身體內發炎反應過高。
劉伯恩長年以來致力於肥胖症的研究,他表示,最近台灣一位年輕新冠病毒致死的案例中,可以發現他的生理狀況是屬於病態性肥胖患者,而依據國外的公衛統計,病態性的肥胖也是屬於引起容易引起新冠重症甚至致死率高的族群。
但為什麼肥胖會是高危險族群呢?劉伯恩說,在近期的國際研究等文獻報告中,可以看到致病的機轉,比如在 2020 年,由巴西的巴西利亞大學主導的研究顯示,許多重症的新冠病毒患者其身體的發炎指數(Inflammation)都有偏高的現象。
肥胖跟體內發炎是關鍵
劉伯恩說,在不同的研究報告中也指出,之所以會有體內發炎的現象,跟身體的脂肪組織有關。脂肪量越多,發炎係數就越高,對於體重嚴重超標的病態性肥胖患者更是明顯。
「而連帶的連鎖反應,就是發炎指數越高,患者體內的 ACE2 濃度就越高,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新冠病毒是以 ACE2 作為載具,而最近流行的一些變異的病毒感染可能和基因的變異有密切的關係,自然就容易受到更大的影響。另外,這些發炎反應也會造成血管內皮細胞的破壞,而造成急性血栓的病變,所以許多新冠病毒感染者是死於急性的血栓併發症。」劉伯恩說。
根據 6 月 18 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統計,2021 月 4 月 20 日之後確診個案共 1 萬 2503 例,依WHO 嚴重度分類,2155人(17.2%)為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於有 17% 的重症比例。而年齡 ≧ 60 歲個案中,計有 1472 例(33.8%)為重症,除了慢性病之外,肥胖或許也是一個重點。
統計因新冠病毒致死的比例,肥胖者佔了極大的比例。劉伯恩說,肥胖者很難簡單瘦下來,因為在身體組成中,以白色脂肪占大多數,對體重控制有幫助的棕色脂肪相對比較少;但白色脂肪又是活化造成新冠病呼吸道病變的因子 ACE2 的關鍵因素,白色脂肪越多、發炎的指數也會隨著增加。
「如果要減少新冠病毒的肆虐,首要之急就是設法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劉伯恩說,所以在這個防疫的階段,減肥是很重要的一環,同時也可以配合降低發炎反應的程度,例如多吃一點抗發炎的食物,或是配合適當的有氧運動來消除自由基,當然控制高熱量食物,相信也一定會增強抗疫的功效。
劉伯恩醫師的抗發炎食物小辭典
- 蔥、薑、蒜、洋蔥
- 核桃
- 鮭魚
- 菠菜
- 番薯
- 藍莓
參考資料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COVID-19/解析國內死亡個案現況!新冠肺炎重症三大症狀:發燒、咳嗽、呼吸困難 COVID-19/避免新冠疫苗再奪命!醫師教年長者接種疫苗前、後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