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農廢創新再利用 打造在地「梨」想生活-專訪梨理人

欣傳媒/ 2021.05.31 00:05

台灣是個富饒的島嶼,位處亞熱帶的我們因地形多樣,能夠生產各式蔬果,並且透過嶄新的技術突破固有環境條件的限制,其中「高接梨」便是一例,而何謂高接梨呢?意即從海拔比較高的山區把原果樹的樹枝剪斷,並嫁接在低海拔的梨子樹上,使其在平地持續生長出高海拔的梨子,而台中后里的仁里社區更是鳥梨、橫山梨等高接梨的大宗產區,但嫁接在的梨梗在採收過後便失去價值,因此往往農民們會將梨梗收集後焚燒,而梨梗在嫁接過程中會使用絕緣膠帶纏繞,且為防止蟲害及日曬,會套上塗上蠟的套袋並以鐵絲綑綁,在燃燒的過程中會造成大量空氣汙染,但這難道是農業生產的必須成本嗎?這個問題被來自異地年輕人看到了…

新聞圖片

外地青年佇足梨鄉 為在地找回失去的藍天

來自桃園的徐振捷在大學時期與夥伴們參加了農委會水保局所舉辦的「大專生洄游農村駐村計畫」,也因此與「梨鄉」仁里社區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兩個月實地走訪當地農家,了解農事生活後,發現農民們的日常已被瑣碎的農務佔滿,碰上採收季還會有一連串秤重、分級、包袋的後續工作,連自家小孩都無暇照顧了,更不可能花費時間在不會有收益的廢棄物整理,要處理這些農業廢棄物最快速的方式就是-焚燒,廢棄物中包含種植高接梨所產生梨梗、電火布、鐵絲、防水套袋等,這些含有塑膠、紙類、木材、金屬的複合垃圾經過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懸浮微粒、戴奧辛等有害物質,這些瀰漫在丘壑間的黑煙與惡臭便成為產業發展下的傷害。

 

在發現當地的汙染問題後,徐振捷與夥伴們抱持著「循環、創新」的信念,當起環保的領頭羊,找尋果樹全利用的方式,期望將循環永續的觀念深化在臺灣農村,也為仁里社區找回梨鄉本該有的藍天。由垃圾分類為第一步,將能夠重複利用的鐵絲、套袋挑出,其中最大量的梨梗則被賦予創意,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梨煙筆」,梨煙筆除了提供農民除了燃燒、丟棄之外的資源利用方法,改變農民對於剩餘物的操作模式,更融入更多設計思考與商業可能性,提升其商業價值,並將部份盈餘回饋至社區,帶領農村一同走向更乾淨的藍天。

新聞圖片梨理人認為即使不是真正務農,但不好好學習,就無法真正進入這個產業,所以團隊跟社區梨農借了三棵梨樹測試新的素材與嫁接套袋等步驟,確保水梨的健康與品質(圖來源/梨理人)

新聞圖片「嫁接」是台灣高接梨產業的開端,使用什麼品種的梨穗、嫁接素材、時機都是一門學問,現在透過遊程體驗,遊客可以簡單學習這項技術,並由此接觸到高接梨循環經濟的過程(圖來源/梨理人)

 

農廢再出發 化身有「梗」的筆

以梨梗為發想的「梨煙筆」因每棵樹的型態皆不盡相同,因此每一支梨煙筆都是獨一無二,型態特殊的「梨瘤」可以製成木頭原子筆、鋼筆;形狀筆直的梨梗便能作為鉛筆使用,而這項顛覆常人對於農業廢棄物的創意展現更是榮獲2016十大伴手禮首獎,在眾多糕餅點心類的競爭者中以一支「梨煙筆」脫穎而出。或許難以想像,這樣的創意發想竟是來自尚未畢業的大學生,能夠結合在地產業與環境永續的概念,並且推動地方鄉鎮一同向前進,這種成熟的思維也催生出「梨理人」品牌的誕生。

新聞圖片梨煙鉛筆(圖來源/梨理人)

新聞圖片梨煙原子筆(圖來源/梨理人)

 

從理念走向商業 市場的考驗正要開始

問及為何在「大專生洄游農村駐村計畫」後決定進而成立「梨里人」品牌,徐振捷表示「在計畫過程中發現的農業廢棄物燃燒狀況,背後的原因很大一塊是歸咎人力不足、觀念缺乏,這些都是年輕人比較擅長發揮的項目,所以若只是在計畫過程中發想,結束後就回歸給社區的發展協會或是農民自行延伸,很快又會因為上述的難處而回歸現況,所以當初是抱有一些責任感來延續這些研究跟課程,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正是大學四年級,時間的分配較為餘裕,可以嘗試兩邊兼顧。」

 

然而從參與大專洄游農村計畫到成立「梨理人」品牌,等同於要從公益、理想的出發點邁向商業、接受市場的考驗,徐振捷說道「公司治理跟營運其實需要很多的商業思考,從產品策略到資金評估,而我們一開始是從水土保持局的競賽、補助出發,做事有比較大的創新或是相關使命,相反的商業思維就比較缺乏。」以訂價策略作為舉例,梨煙筆在還沒品牌化前叫做梨梗筆,一開始跟社區討論定價為549元,但當時並沒有細算筆料、工錢、教育訓練、包裝、稅金等費用,結果發現不僅沒賺錢還可能賠錢,直到品牌化之後詳細計算相關的成本,於是將定價改為890元,然而降價容易抬價難,中間總有一段比較辛苦的時期,幸好過程中產品也有所精進,才不會讓消費者覺得無端漲價。

新聞圖片小小一隻梨煙筆需手工製作,背後的隱形成本更提升其價值(圖來源/梨理人)

 

深根在地 打造創新「返鄉經濟學」

「梨理人」在仁里社區也扮演著帶領村落正向發展的標竿,原本的計畫是由梨理人發想跟前期規畫,中間過程仍會回歸到社區本身,融入社區營造、農村在生的業務內容中,只是分類、製作以及替代素材的研發上一直都面臨不同挑戰,甚至需要串聯不同地區或組織一同合作,在農務繁忙的社區中已無人手能夠處理,因此很難由原本的仁里社區發展協會或農民來執行,所以梨理人一間扛起,媒合社區夥伴一同集思廣益,

 

提到「梨理人」的未來規劃,徐振捷表示目前採用較有彈性的策略,推動「果樹木資源化」納入更多的區域和產業,同時提供不同服務項目,從以往產品銷售、在地環境教育延伸到可以提供移地教學、DIY材料包、產品設計等服務,也將過往尚未成功的計畫作為長期目標持續嘗試,例如零廢棄的農業種植、木資材的大量利用方法等,同時擴大手段,例如次級品水果加工,社區組織擾動等來加強不同角色和收入,加速目標的達成。

新聞圖片採收季農民忙著農務,梨理人則開始進行垃圾分類,挑揀出適合的素材(圖來源/梨理人)

 

了解自身定位、串聯在地資源 青年返鄉不孤單

近年隨著農委會陸續推出有關「青農返鄉」的相關政策,愈來愈多年輕人將「回家種田」或相關的農業發展視為人生的藍圖,但從事農業並非拋頭顱灑熱血,要能在田間站穩腳步,捲起褲管早已不足,如何與市場接軌才是關鍵,面對「青農返鄉」的趨勢,徐振捷說道「投入前要經過思考,議題跟掌握機會的能力很重要,擁有遠大抱負的同時不忘核實現況,清楚了解何為自己的目標、何為手段,才不會全心投入最後才發現理想本末倒置。」而徐振捷也鼓勵在投入過程中不要單打獨鬥,台灣地狹人稠,不論技術、供應鏈、通路等,幾乎所有事情都要協力進行,公部門的資源、在地組織的串連、團體組織的活動都是加速成長的養分。

 

在過往,農村往往給人傳統的刻板印象,如今因為這群年輕人的投入,讓創意能量以及新穎的思維能夠得以在全台各地的農村中突破既有框架,以往農民專注於農事生產,讓台灣的農業品質能夠立足國際,而當代青年則以環境永續、農業再生、村落再造等切入點將農村開拓出更具美感、更豐富的路,也期待未來台灣農業能夠在這群青年夥伴的帶領下激盪出更嶄新的光芒。

新聞圖片「梨理人」創辦人徐振捷(右)以及林羿維(中)(圖來源/梨理人)

 

「梨里人」品牌相關資訊:

官網: https://ririren.com.tw/
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renlipeople
IG: https://www.instagram.com/ririren2016/

 

欣旅誌 第39期>>逐步返鄉 我們的青村時代

捲起褲管也是潮! 青年作伙返鄉去

農廢創新再利用 打造在地「梨」想生活-專訪梨理人

當設計碰上農村 為和美小鎮帶來幸福能量的卡里善之樹

Be an urban farmer 自己的菜自己種

 

====

文/吉米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