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樂透 天氣 魷魚遊戲2

疫情起伏讓焦慮感爆發?學「自我安定技巧」提升心理免疫力

Heho健康網/Heho編輯部 2021.05.14 20:0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在全球已造成超過一億五千萬人感染,且至少有三百萬人因此死亡。疫情影響著全人類,生活與工作型態的轉變以及疏遠的人際距離等,種種的改變造成許多我們未曾想過的困境,考驗著我們適應變化的能力。

隨著全球疫情嚴峻,國內的疫情也有幾波起伏,威脅著社區民眾的健康。近期疫情又一波變化,防疫警戒從第一級上升至第二級,未來可能會到第三或第四級,許多人看著新聞也不免跟著擔憂起來,擔心自己是不是有被感染的風險、懷疑身邊有確診者以及確診者的接觸者、害怕自己一個不小心也被匡列,成為下一位需要隔離或檢疫的目標,甚至成為新聞的焦點。生活在潛在風險的不安全感之下,擔憂與焦慮感越發明顯,心裡總是覺得慌。

練習穩定心緒的技巧,幫助我們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感

面對生活的多變與不確定性,我們容易感到焦慮不安。事實上,這些擔憂與想法都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因此覺得自己好像很神經質或很奇怪。然而,如果你原先就是容易受到影響、焦慮、恐慌害怕的人,可能一方面會很想知道疫情的發展而緊盯相關新聞,一方面越看會越緊張不安,甚至產生一些災難化的思考,想像著末日場景。若你的生活明顯被這些憂慮所影響,可以試試「安、靜、能、繫、望」五字訣的自我安定技巧[1],練習穩定自己的心緒:

安|將自己安置在身心安全的環境以提升安全感
在外做好自身防護(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或施打疫苗等),或移動到一個讓自己覺得安穩的空間。

靜|讓心情恢復平靜穩定
透過靜坐冥想、調整呼吸等方式,或從事平常習慣的休閒活動,讓自己平靜下來。

能|提升自我效能感,找回控制感
做一些簡單容易上手的事(清潔家裡、烹飪、簡單的手工藝、寫日記等),找回對生活的控制感。

繫|聯繫原有生活的社交圈,尋求支持
隨著疫情緊繃,大家逐漸減少外出及聚會,但仍可以利用FB、IG、LINE等社交網路或電話,維持與他人的聯繫,分享彼此的感受,相互支持與鼓勵,進而減少孤獨感。

望|用正向的態度看待疫情變化,維持對未來的希望感
配合相關防疫政策的宣導,做好個人衛生管理的同時,對未來也要抱持著正向的態度,疫情總會有過去的一天,大家一起努力,找回生活的平衡,抱持希望的正向思考將有助於提升面對疫情的心理韌性。

提升心理防疫力,不讓壓力降低免疫力

許多研究指出,心理壓力會影響免疫系統,使我們更容易生病[2],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考試或報告的前夕,總是比較容易感冒的原因之一。因此,防疫除了要注意身體狀況,心理層面也不可輕忽。

增強心理免疫力也是防疫的關鍵。以下幾個方式可以提升心理免疫力:

  1. 吸收對疫情的相關知識
    未知會讓人感到恐懼,透過適度蒐集疫情相關資訊以增進了解,可以減少恐懼及不安感,但須留意訊息的正確性,避免過度關切以免引發更多焦慮。
  2. 感受並接納自己的情緒
    適當的焦慮可以協助人們做出反應以遠離危險,因此,面對疫情起伏而感到不安是正常的,我們可以試著理解並接納自己的情緒。
  3. 找到屬於自己的放鬆策略,提升心理韌性
    培養能讓自己放鬆的興趣,或透過練習正向思考及正念冥想等方式,緩解憂鬱及焦慮的情緒。
  4. 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遇到困境時,若能尋求他人的協助與安慰,或至少有人可以陪自己一起煩惱,對情緒穩定都是很重要的。

別讓不必要的恐懼造成群體對立

研究指出,不論是SARS或新冠肺炎的疫情,都會引起群眾的恐懼、焦慮、和沮喪,甚至進一步影響了心理健康[3]。抑制病毒散布的其中一個方式是採取「隔離」措施,然而隔離會導致許多負向情緒與汙名化的情況發生。國內研究指出,在 SARS 流行期間,與未受到感染的人相比,那些被隔離或疑似個案的憂鬱程度較高、鄰里關係較差、自覺健康狀況較差、並且受到較大的經濟影響。在加拿大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 129 名被隔離人員中,有 28.9%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顯見隔離造成的不適可能成為一種創傷經驗。

此外,相較於自然災害的受害者往往會受到關注、同情、與支持,傳染病的受害者除了遭受健康和經濟損失之外,亦可能因為群眾的恐懼和憤怒而受到歧視與排斥。香港的一項研究發現,約有 50% SARS 患者的家庭成員存在心理問題,包括情緒低落或受到侮辱、入睡困難、和因失去親人感到哀慟等,顯見傳染病災難對受感染者與其家屬的心理健康有重大影響。

而在疫情的侵擾之下,部份職業不但是易受感染的高風險族群,更可能因此受到汙名化或排擠,例如: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協助防疫及檢疫之相關人員、維持國內外運輸的機師及空服員、海運人員等。他們必須擔心自己在工作過程中受到感染,害怕自己可能將病毒帶回家,影響家人的健康,有些人因此選擇分開吃飯甚至外宿,使他們與家人失去了親密感和社會聯繫,最終導致身心上的孤立。污名化會影響社會對人的同理心、造成群體的分化與對立,若謠言與亂貼標籤的情況太普遍,將使人們想隱瞞自己的症狀來避免被確診進而可能被歧視,對防疫之戰是有害無益。

將他人當作夥伴,陪伴彼此走過疫情的風暴

清楚的疾病相關資訊、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以及來自他人的社會支持可以緩解心理壓力,有助於減輕民眾的焦慮與不確定感,進而減少汙名化與標籤化的情況。在新興傳染病威脅不斷出現的時代,心理健康將是危機管理的一大重點。我們的共同敵人是病毒,許多職業的工作內容是協助我們抵擋病毒的侵襲,或提供維持正常生活的各種需求。面對疫情,需要大家相互尊重與協助,陪伴彼此走過疫情的風暴。

參考資料:

[1] 蘇逸人、游勝翔、周嘉瑛. (2009). 災後創痛的復原長路: 大型災難初中期介入的基本原則與作法. 災難與創傷專業資訊.
[2] Segerstrom, S. C., & Miller, G. E. (2004).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human immune system: a meta-analytic study of 30 years of inqui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0(4), 601.
[3] Hsieh, K. Y., Kao, W. T., Li, D. J., Lu, W. C., Tsai, K. Y., Chen, W. J., … & Chou, F. H. C. (2020). Mental health in biological disasters: From SARS to COVID-1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0020764020944200.

文/蔦沐(生醫領域研究人員)

※本文授權自蔦沐。

延伸閱讀:

居家檢疫、隔離壓力大!台大專家提隔離檢疫心法5招防心病

看太多疫情報導覺得緊張焦慮?在大流行病下會出現的3種心理變化

倫敦大學研究:1/3冠狀病毒確診者患精神疾病!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