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老人照護基本功 慈大護理生合作演練解難題

慈善新聞網/ 2021.04.19 17:04

  「阿伯,我現在來教你噘嘴呼吸法!!你看的到我嘴巴的動作嗎?」隨著台灣人口老化,醫療機構住院的老年病患逐年增加,慈濟大學護理學系謝美玲老師開設「老年人身體評估案例實作」選修課,除了課堂上課外,還安排情境模擬工作坊,採用每組3-4位成員的團隊合作學習(TBL)模式,共同找出阿伯的健康問題,藉此提升臨床上問題判斷、推理及照護能力。

  「噹噹噹,還有兩分鐘時間到!」案例一周先生70歲,因「肚子痛」不舒服而就診,在實習病房外,大家開始討論,分別就「病史詢問」、「身體評估」、「檢查結果」、「健康問題確立」及「後續照護處置」逐步進行,把寫在便條紙上的討論結果貼在診間外的單面鏡上,評估後完成人形圖描繪並以IRBAR方式交接班給下一組。

  阿伯已經三天沒大便了,「會不會是便秘?」、「觸診肚子不會痛!」、「會不會是腎臟問題?」、「是腸阻塞嗎?」,每次一位同學輪流進到病房進行病史詢問及身體評估,其他人在場外透過手機即時收聽觀看病房狀況,一邊討論如何進場接續執行評估。

  護理學系謝美玲老師表示,老年人因為身體老化的因素,加上可能同時存在慢性疾病,評估內容並須再深入思考,情境演練採用焦點式評估方式,同學從病史詢問資料中發現個案可能的潛在健康問題,應用課堂所學的評估學理及小組案例討論技巧,讓學生能盡快地推論出問題。此外,經由團隊討論互動中激發出不同的思維,最後採取組員共識後的決議作為討論結果。

護理學系謝美玲老師指導學生提升臨床上問題判斷、推理及照護能力。

  工作坊邀請到慈濟醫院護理部彭淑敏副護理長、外科加護病房楊政達專科護理師、急診部蕭毓錚專科護理師,及長期照護部林宜靜副主任擔任情境演練引導師。

  「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什麼?」「啥…!!」「聽不懂啦!」慈濟醫院楊政達專科護理師表示,在臨床上如果是老師帶著同學進病房,現場狀況不好作教學;但工作坊則是可以暫停一下引導學生,尤其是標準化病人(SP)教案演出經驗豐富,透過演練了解病人的個別性,比教科書內容更活化,學生從實作中內化成個人經驗,最後轉變成一套屬於自己的專業能力。

  劉正志同學表示,剛開始無法掌握到重點,經過TBL的討論,人形圖的製作及心智圖的討論,思考方式有改變,在病人問題掌握上比較能抓到方向,接著透過實作,比起在課堂上課會更熟悉照護的動作。倪育君同學表示,從人形圖繪製,能看到病人的健康問題,未來面對病人時會更知道病人的反應,要怎樣問問題才會得到真實的答案。

  臨床照護過程中,陪伴病人最多的是護理師,蔡承洵同學認為應該更精進自己的評估技能,尤其這次演練沒有事先提供劇本給學生,案例正好遇到有呼吸問題的病人,他特別向病人進行噘嘴式呼吸方式的衛教。

  交班是護理人員必備的專業技能之一,但護理生最害怕的是不知道怎麼跟醫師或護理師報告所發現的病人狀況,謝美玲老師表示,演練結束的重頭戲是將所評估到的結果進行交班,ISBAR交班方式包括:自我介紹(Introduction)與確認交班對象;說明病人現況或觀察到改變狀況(Situation);說明病人重要病史、用藥及治療情形等背景(Background);最近的各項檢查或檢驗的評估(Assessment)數據;以及後續處理措施的建議(Recommendation)。曾俊諺同學表示,交班過程中把所評估到的結果串接起來,可以感受到照顧的整體性。

  護理教育從基礎專業知識建構到臨床實務應用的學習過程中,需要經歷過渡期的學習階段,應用情境教案配合標準病人的演出重現醫院真實狀況是很有效的教學方式,藉此讓學生有身歷其境的感受,期能提升學生的健康評估知能並縮短學用間的落差。

引導師和標準病人

撰文、攝影/謝美玲、李家萓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