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林/綜合報導】
隨著高齡人口增加,許多產業試圖從高齡者的需求尋找可能的機會,以活絡生機;其中,食農產業供應民眾每日飲食的來源,也最貼近高齡者的生活,樂齡食農講師(簡稱樂農師)培訓應運而生。因應食農從業人員的需求,台灣農坔學坊發展協會與國立中正大學共同舉辦的樂齡食農講師培訓計畫,迄今已完成五期培訓,共計培育110名樂齡食農講師,食農跨域樂齡展現出中高齡斜槓活力的加值人生。
「樂齡食農講師培訓是樂齡教學與食農產業跨領域的連結,從開始辦訓至今,社會大眾從觀看到關注,樂齡食農講師展現中高齡斜槓活力加值人生的跨域效應,正在擴大發酵中!」台灣農坔學坊發展協會理事長張佑在說,為促進學術與公部門資源之共享與合作,推行樂齡食農講師培訓計畫的國立中正大學,特別攜手雲林縣政府簽訂「中高齡者教育與退休準備知能培育」合作協議,率全臺之先成立首座青銀共生基地,藉由青銀合作開創高齡社會之需求,達到青銀生活服務目標,同時並協助中高齡民眾預先為退休準備,為銀髮族、即將準備退休朋友,尋找未來定位,活躍人生。
為因應高齡社會的需求,中正大學透過以成人教育為核心,並與民間食農間團體台灣農坔學坊發展協會合作,開創出青銀共生的模式。2019年國立中正大學李雅慧教授與食農產業專家張佑在共同攜手協力合作,首期樂齡食農講師培訓在新竹地區完成啟航後,策略性將高齡教育與食農六級化產業進行連結,迄今已完成五期培訓,共培育110名樂齡食農講師,其中有20%的樂齡食農講師是為了自己的退休準備而來參加培訓,而樂齡食農講師更是榮獲安可雜誌評選的高齡社會夯職種。
張佑在理事長表示,目前這個青銀共生基地已發展出多種創新模式,包括:根據高齡者的營養需求規劃出目標作物以避免產銷失衡、協助傳統的食農業者透過數位學習轉型為雲端電商、幫助屆退或已退休者進行微型創業探索,促使他們繼續工作,繼續有收入。此外,斗南青銀共生基地還設有農民直銷站,作為小農友善作物的銷售平台,假日有退休生活市集,提供給退休後轉職為食農產業的中高齡者有銷售商品的平台,此基地預計於2021年六月開始運轉。
中正大學李雅慧教授進一步說明,「青銀共生基地」經營主軸包括:第一,助中高齡食農業者加值擁有數位雲端能力,從實體商店變成一個雲端的店家,提供最好產品,讓全世界都看到。第二,農產業規劃目標契作的部分,幫助農產業者釐清高齡社會長輩食材需要,結合友善種植農友一起栽種、生產;另外,就大家最擔心的後端銷售,學校更透過與量販店合作,保價收購。第三,協助退休準備,很多人不知道退休後要做什麼,因此鼓勵大家,45歲就來探索瞭解退休規劃,除透過開設微型創業探索,更以專業課程培訓,幫助銀髮族退休後,仍在技能加值之下,順利轉換第二春。
該共生基地有三組樂齡食農講師,藉由成人教育診斷高齡社會的需求,進而透過退休準備、生活品質促進以及食農產業轉型等產品的展示與操作,以達到六級化食農產業在高齡社會的因應;另外,有兩位即將從陽明交通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畢業的年輕人邱榆晴、林羿婷返鄉服務,她們畢業於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系,之後攻讀數位學習碩士學位,預計返鄉服務雲林的中高齡者。
以「青銀就業、在地活化、文化傳承」為發展概念的青銀共生基地,中正大學攜手食農產業專家張佑在理事長共同活化基地作為學習場域,開創出青銀共生的新模式,以青年人為中高齡者的學習、再就業進行設計與服務,為因應中高齡者的生涯及六級化農業高齡社會開啟新頁,同時藉由共生基地致力於打造世代共榮的微型社會,透過傳承與創新的結合,將在地文物塑造新樣貌,讓產業再進化外,也鼓勵青年人返鄉與銀髮族共同生活,提供青銀共學的生活空間以及創造中高齡人力再運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