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狀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見病因,常與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等問題有關。雖然現在已經有治療手段,但是成效有限。台美合作團隊近日發現,「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甲基化」可能是造成冠狀粥狀動脈硬化的原因之一,有望找到新的治療手段。
北榮內科部心臟內科醫師鄭浩民解釋,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是因血管內油脂堆積,造成斑塊的形成進而阻礙血流的慢性發炎疾病。「發病的初期,病徵並不明顯,但當粥狀硬化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時,嚴重時可能導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猝死等致命疾病,是國人容易忽視的疾病之一。」
傳統治療方式有3種,仍無法達到「預防」效果
治療方法,通常會根據動脈病變的程度及位置,心臟科醫師會建議下列治療方法。
- 藥物治療:阿斯匹靈、血管擴張劑、乙型阻斷劑、血脂肪藥物 (statin)。藥物可降低心跳速率,使血管擴張或降低血壓。
- 介入性血管修復術:利用氣球擴張術或裝置支架,擴張狹窄的動脈,以改善到心臟的血流。
-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從胸部、腿部或前臂 取一段血管,移植到 冠狀動脈病變最嚴重 的部位,就可以使血 液繞過狹窄部位到達 缺氧的心臟肌肉。
「現今治療是以內科藥物治療、心導管手術、與外科繞道手術治療,但治療成效有限,且無法達到有效預防冠狀動脈硬化疾病產生的效果。」因此,尋找有效、快速且能預防的新穎療法,實為一刻不容緩之課題!
台美團隊合作,找到冠狀粥狀動脈硬化原因
鄭浩民指出,心血管疾病通常是忽然發生,如果可以跟深入了解動脈粥狀硬化的機轉,將有機會避免許多遺憾。此次由臺北榮總、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錢煦院士所組成的臺美合作研究團隊研究發現:「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甲基化」可能是造成冠狀粥狀動脈硬化的原因之一。
醫學研究部邱士華主任指出,團隊利用生物工程模擬冠狀粥狀動脈硬化的過程,並在冠狀粥狀動脈硬化的臨床檢體中成功證實: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甲基化在冠狀動脈粥狀硬化過程中扮演極重要的致病機轉。
什麼是信使核糖核酸(mRNA)?
美國知名MODERNA生技公司之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產品,就是以「信使核糖核酸(mRNA)」為關鍵技術平台開發,並以信使核糖核酸(mRNA)作為在製造新冠肺炎疫苗中作一個突破性的臨床醫學應用。
利用基因療法,能夠減少血管發炎、降低粥狀動脈硬化
研究團隊找到了冠狀動脈硬化基因治療新契機,利用基因療法抑制血管的「甲基化轉移酶」,發現此方法能有效控制血管內發炎反應的產生並減少粥狀動脈硬化的發生,提供冠狀動脈疾病預防及治療新契機。
邱士華主任解釋,所謂的基因療法,與傳統的藥物治療不同,是利用病毒或生物材料將特殊基因或抑制劑送入患者體內,使其疾病獲得治療。「基因療法提供了一個創新的治療方式,利用病毒送入活化劑或抑制劑,改變基因的表現,降低患者長期用藥風險。」
邱士華表示,此重大發現為粥狀動脈硬化帶來新興治療方向,研究團隊期望能打造出安全且高效率的治療模式,提供臨床治療新選項,希望有更多學界、產業界投入,藉由藥物及基因療法不斷研發及突破,將可有效預防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