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地標建築與城市再生

欣傳媒/ 2021.03.09 00:03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說,「我們塑造建築物,之後建築物塑造我們」。建築除了增進生活上的功能性外,對於城市的形象與觀光也會帶來某種程度上的影響,而地標性的建築,是否與城市再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性呢?而各國中利用建築活化發展城市的經驗,是否也可當成我們的借鏡,都是值得討探的議題。

 

新聞圖片台中歌劇院;圖片提供/欣傳媒

 

若談到以建築重新活化城市的案例,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應該就是著名的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不僅成功,更成了世界上其他城市重生的範例。在談談這案例前,不妨先來看看有些規模雖小,卻以國際著名建築師所設計的建築物群來活化並創造話題,進而讓建築朝聖成了活化當地旅遊觀光的催化劑-德國的「維特拉設計園區」(Vitra Campus)及法國的「拉科斯特酒莊」(Château La Coste)。相較於以建築使城市重生,這二處則是以著名的國際建築師,甚至是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的作品群,以增加園區原有傢俱品牌與酒莊的知名度。不可諱言地,或許這需要些天時地利人合。如同維特拉設計園區,不僅已成為一國際性觀光休閒旅遊景點,更有著Frank Gehry設計的Vitra Design Museum、Zaha Hadid的消防局、安藤忠雄設計的會議中心、SANAA以及Alvaro Siza的廠房作品等,簡直就是個國際著名建築師的建築實驗場。也因為被稱為是「建築實驗場」,代表的就是這些作品是這些國際級大師出道時很早期的實驗作品,但若以今日而言,能再邀請這些國際級大師一同設計作品,在各建築師的時間配合及經費的要求上,便不可同日而語,是否能再創造出同樣的建築實驗場園區話題呢?

 

新聞圖片維特拉設計園區中由Frank Gehry設計的Vitra Design Museum;圖片提供/蘇琨峰

 

而提到拉科斯特酒莊,在愛爾蘭地產大亨Paddy McKillen買下這座總面積250公頃的莊園後,便邀請安藤忠雄設計規劃,將酒莊改造成一座佔地3000平方公尺的藝術中心。這酒莊是普羅旺斯艾克斯地區(Aix)當代藝術之父保羅‧塞尚的故鄉,因此除了安藤所設計的一座漂浮於水上的美術館外,酒莊裡其他建築大師之作,包括Frank Gehry所設計的音樂廳,Jean Nouvel的酒窖,Renzo Piano和Norman Foster的建築,而他們全都是普立茲建築獎得主。同時藝術中心戶外的空間,也不乏現代藝術名家的大型藝術作品,像是Louise Bourgeois、杉本博司或是Richard Serra等人的雕塑散見於草地、樹林間,似乎變成了前來普羅旺斯時不可錯過的建築與藝術欣賞休閒酒莊,幾乎可提供遊客一整天的停駐與觀光,跳脫了一般觀光酒莊的旅遊性質。在如此成功的操作下,建築、藝術與酒莊成了三個最佳配合的元素。

 

新聞圖片拉科斯特酒莊中由安藤忠雄所設計的美術館;圖片提供/蘇琨峰

 

而古根漢美術館的成立,幾乎和曾是經歷幾十年落後衰敗的畢爾包城市的重生畫上了等號,古根漢美術館不僅成了畢爾包的代名詞,其古根漢效應也影響了瓦倫西亞與英國伯明罕的城市再生計劃。古根漢美術館被稱是建築大師Frank Gehry最極致的代表作,以鈦金屬與黃石灰石的組合下創造出美術館外型如奔放的花朵,亦有著魚鱗般閃亮的外立面。但畢爾包城市的再生,不會是僅依賴著一個古根漢美術館的成立,而是以古根漢美術館為出發點,打造出整個城市為「藝術城」。同時,也邀請了另一國際建築大師Norman Foster在畢爾包打造出西班牙第三大的地鐵系統,而原為曾因為是重工業、礦業與造船業的因素,而形成城市裡主要運河藍帶河(Nervión)的沿岸無法設立橋樑的情形,也邀請了像是Santiago Calatrava等國際建築大師建立起一座座充滿設計美感的橋樑。如此的整體規劃,讓曾是工業大城的畢爾包,華麗轉身為觀光藝術大城。而古根漢美術館周圍還有不少國際建築大師的作品,像是Alvaro Siza的文化中心,Rafael Moneo的Duesto大學圖書館,Calatrava的白色大橋,Pelli的當地最高大樓Ibertrola電力公司大樓及河岸景觀規劃(馬來西亞雙子星塔的建築師),Norman foster的美術館的改造案,及Richard Rogers的五棟住宅群等,真的是眾星雲集啊。

 

新聞圖片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照片提供/蘇琨峰

 

雖然畢爾包位於西班牙的最北邊的海港,與一般西班牙著名的熱門旅遊景點還有著相當遠的距離,但每年還是吸引約1700萬的遊客前往了解這傳奇的城市轉變,也創造出了讓當地5000人依賴美術館生活的工作機會,以及為當地每年帶進了約1億8600萬美元(約新台幣59億)的營收,同時畢爾包的失業率也降到全國最低。這個成功的以建築重生城市的案例,耗資了1.7億美元(約新台幣54億)希望能讓當地的經濟多元化,但在當時也曾引發不小的爭議。

 

但這個以建築讓城市再生的最佳範例,就能如法泡製嗎?畢爾包德烏斯托大學商學院院長吉列爾莫(Guillermo Dorronsoro)曾說過:「古根漢非常成功,但它不是獨立的計畫,它屬於城市再生這廣大計畫的一部分,同時也修建了港口及建立了地下鐵系統。」而畢爾包市長也曾表示,古根漢美術館的成功也讓其他城市爭相模仿這個「畢爾包效應」,但也不是全部都是成功的。因為畢爾包的成功不是只是引進一個美術館這麼簡單,因為畢爾包的轉型就算沒有古根漢美術館進駐也有可能成功。古根漢美術館積極在全球布局,不只在紐約、柏林、威尼斯,也已將觸角延伸至中東的阿布達比。我們只能說,當初的古根漢基金會並未想過將美術館設立在畢爾包,而當時的畢爾包市長在力排眾議下,以獨特與長遠的眼光引進了古根漢美術館,創造出全球注目的畢爾包效應。而台灣與古根漢美術館也曾有過一段淵源,台中曾計畫設立古根漢美術館,希望在人文藝術的發展之餘也能為台中帶來觀光經濟財,但這胎死腹中的台中古根漢案例,除了當地政府在經費上的考量外,是否還有其他因素值得再重新檢視一番。

 

以建築讓城市重新還有一著名的例子,那就是「杜拜效應」。1971年杜拜才脫離英屬殖民地,那時候的杜拜還是一個人口不過10多萬人的小港口。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杜拜人曾說過去在摸索國家發展方向時,曾在世界各國尋找典範,而台灣在1980年代還曾經是他們的學習對象。而這個曾經是小漁港的杜拜,當時許多資源都比不上台灣。地處沙漠,終年幾乎不下雨,除了滾滾黃沙,杜拜沒有肥沃良田可耕作,也沒有雨水可飲用灌溉、更不像台灣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若要認真說,杜拜有一個優勢是台灣沒有的,那就是石油。但是杜拜石油蘊藏量與其他鄰近國家比起來,實在少得可憐,目前在杜拜的總國民生產毛額中,石油其實也只佔了6%。而這個在1980年代開始大興土木的城市,不再只局限在港灣邊發展,而是盡其所能地的在沙漠中開發新樂園,擴大都市版圖,在台幣23兆熱錢的湧入下,當時可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建設案都在杜拜,曾被稱為是一個21世紀人類都市發展的新典範,幾乎每一個建設案都可以冠上「全球最大的」,「區域最大的」頭銜,也讓這樣的計劃吸引了每年超過1500萬旅客前往杜拜旅遊。當然,這現象進而產生的觀光熱潮效應與城市的翻轉改造,亦是有目共睹。

 

新聞圖片杜拜阿提哈德塔朱美拉大酒店;照片提供/蘇琨峰

 

以建築重生城市,或許需依著城市的個性紋理而行,從城市的形態、居民的生活樣貌及周遭地理形勢,先考慮當地人民生活功能與城市經濟上的需求,融入城市當地的歷史與故事,讓這些元素成為建築的一部份,除了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外型,這些因素會自然成為吸引遊客前來的誘因,成為真正能促進當地經濟活絡的建設。以上述的例子來說,不論是文化設施或是創新概念的建築設計等,或者是台灣就能將其當成範例試著複製,最重要還是要有著如何滿足遊客的期望與需求,同時也能兼具傳遞當地人文特色、教育與觀光娛樂等功能的建築設計。

 

新聞圖片台南由舊中國城改造的河樂廣場;圖片提供/蘇琨峰

 

【延伸閱讀】
欣旅誌No.19「打開台北 誰來解鎖」

>欣旅誌創刊號 原鄉 原生 東海岸藝術節

==========
文 字/蘇琨峰
圖    片/蘇琨峰,欣傳媒

校    閱/王彤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