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中風社團的中,常有很多家屬都有分享中風患者的照顧難處,有個永遠不過時的話題就是,不管怎麼勸中風病人復健都沒有用,職能治療師楊昀霖指出,想讓患者配合復健,關鍵是引發患者自己願意復健的動機。
通常,這種中風案例家人都是能說的都說完了,但是中風患者就像你拉著一頭坐在地上的老馬,不論你怎麼拉就是不願意跟著你走,所以這時候該想的不是該說什麼,而是該如何引導他自己下定決心去做復健
楊昀霖表示,人遭遇像是中風這樣的人生劇變,可能會需要經歷一段長期的否認、憤怒、討價還價等階段,而重要的仍是身旁的家人支持與鼓勵。該怎麼實際上的幫助他走出來呢?楊昀霖介紹「動機式的晤談」,這是一種身旁的我們提供一點方向與建議,最後的決定都是以個案為主,讓他自己決定前進的,這會比家人單方面的勸說有效地多。
建立互助合作的關係
家屬們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因為求好心切,而提供太多的建議甚至是命令,這會形成一種上對下的感覺。動機式晤談強調是透過互助合作,建立起來的夥伴關係去加強個案自動自發的動機,也就是我們是一起努力的。家屬一定要記得,同理他的感受,給予適量的幫助,接受他可能不會更好。
引發來自內心深處的動機
動機式晤談講求的是誘發個案自己的內在動機,不是單方面聽從他人的建議或命令,唯有自己下的決定,才有辦法真正改變個案自己的心態。
通常都會給個案兩三個選項,讓個案自己做出決定,這樣的方式有兩個優點,比起他人的意見,自己下的決定個案會比較有責任感,個案也有把握自己的生活選擇權。
「賦權」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楊昀霖提醒,中風後動作、認知上的障礙,會使個案在生活上出現許多困難,需要依賴他人的協助。「這會使得他對自己的生活沒有決定權,我沒有辦法決定我甚麼時候能吃飯,沒有辦法決定想穿甚麼衣服,家人飯拿來了我只能吃,家人塞了甚麼衣服,我就必須穿,還需要等旁人有空的時候才有辦法洗澡…」
楊昀霖指出,中風幾乎剝奪了所有個案對於自己生活的掌控權,所以我們適時地給予患者選擇權,就會大大提升個案的自尊與自我效能。
如果患者表示今天不想去復健該怎麼辦呢?楊昀霖分享:「通常我不會劈哩啪啦開始說教式的碎念不去會怎樣怎樣,而是先傾聽他的想法,假設是懶惰、疲力好了,我就會提出其他選項,像是是休息半小時再去做復健,或是一起去公園走走,到了公園在鼓勵他起來多走幾步路就好了,這樣甚至會超過去復健的訓練量。」
楊昀霖開玩笑指出:「講白點,他跟你討價還價你當然也要開始跟他議價,重點就是讓他覺得有賺,但是我們也不能虧太多。」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