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颱風 青鳥行動

TCU大講堂—談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理論與實踐

慈善新聞網/ 2020.11.21 00:04

  慈濟大學第二場「TCU大講堂—科技法律系列講座」,13日邀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陳鋕雄所長擔任主講人,中正大學法律學系施慧玲教授擔綱主持人,講題為「生死兩相安: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理論與實踐」,尤其是談論臨床醫學,病人與醫生相關權利的種種法案與實踐,對於慈大師生及相關領域的現職工作者具有相當高的實用性,十分受用,也引頸期盼下一場的TCU講座到來。

陳鋕雄所長。

  陳鋕雄所長為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法學博士,現任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在研究方面,陳所長專攻醫事法、生醫科技法律、資訊隱私權、人工智慧法律等領域。

  陳鋕雄所長演說的開場透過 上人對生死的觀點,進而銜接到導論的主題「尊嚴死的權利」,過程當中以理論與實務例證相輔相成的方式講述各種法案的判決實境。例如引用前立法委員楊玉欣在天下雜誌的演講《不急救、不插管是一種道德!》等實際的案例來說明病人自主權利的善終選擇權,以個案深入淺出方式呈現法案在處理「臨終爭議的難題」可能面臨的限制,進而探討「人民有尊嚴死的權利?」的相關議題,提出法院判例當中,實務上如何解釋法條的精闢見解。

  陳鋕雄所長隨即談論到臨終法律在台灣的發展,無效醫療是促進臨終法案的推手,而影響重症專科醫師執行臨終前無效醫療,是因為醫師面對一些醫療的不確定性及家屬對於醫療處置的意見與病患不同時,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會採取家屬的意見、較保守或是防禦性的醫療,以避免身陷醫療糾紛的可能性。所以醫事從業人員為預防爭議,解決爭議,應該提供利害關係人明確行為後果指引,鼓勵作該作的事,而能夠預先根據可能的風險因子來構想作法,透過模擬各種倫理情境,進行事先判斷,杜絕日後的醫療糾紛。

  最後陳所長並介紹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病人自主權利法等,病人對於病情、醫療選項及各選項之可能成效與風險,應有知的權利,且對於醫師提供的醫療選項有選擇與決定的權利。陳所長並說明病人自主權利法之挑戰、醫療委任代理人與親屬對病人自主權實踐的影響等社會議題。

國際學院與交大科技法律學院簽署「科技法律學程跨校合作協議書」。

  透過陳鋕雄所長精闢的演說,與施慧玲教授的主持與談過程,讓在場聆聽的師生與來賓獲益匪淺。TCU大講堂由國際暨跨領域學院規劃,而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法學相關知識,國際暨跨領域學院林光慧院長在劉怡均校長指示之下,於109學年與交大科技法律學院跨校跨院合作開設科技法律跨領域學分學程,由陳鋕雄所長指導整體學程課程設計,提供醫學、人文社會、教育傳播與經營管理等領域相關之科技法律課程,培育慈大各領域學生成為具備基礎法學知能之專業跨域人才。

(撰文/林珍如、圖片/曾繼鋒)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