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退耕還林.保育優先開發 永續中橫長久之計

客家電視台/ 2020.11.20 00:00

【鍾雄秀 范修語 綜合】

中橫通車60年來,大量平地人上山耕作,創造台灣溫帶果樹的高山經濟奇蹟,但也因為超限利用,山區一直在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間拔河,如何將過度開發的山地退耕還林,是中橫接下來的發展重點。

梨山果農李寶蓮,曾任國家公園解說員,也是生態關懷者,921那年來到梨山,在台7甲線下方租地耕作自食其力,她十分憂心台灣山林過度開發,不如就自己來當土地的良善管理者,希望把陡坡等不適合開發的山地,還給森林。

梨山果農 李寶蓮:「退耕還林這個政策已經幾十年了,那幾十年前林務局開始做的時候,都是發放樹苗給農民自己種,但是事實上這個過程裡面,一棵樹要種到將來有經濟價值,它其實是需要很完整的一個,一套管理技術的,但是這個都沒有,像我自己,我很願意種樹,但是當時拿到樹苗,也沒有人教我如何種如何管理。」

堅持了21年,李寶蓮坦言內心充滿期望但卻失望,她在梨山種紅檜種台灣肖楠,還種水果來支持租賃土地,但看不到台灣林農的未來,她長期觀察梨山的生態變化,認為梨山超限利用的根本原因之一,在於不少平地人上山搏命賺錢,下山回都市過日子。

梨山果農 李寶蓮:「這裡有很多的條件,事實上就是不適合長住久安,這裡就只有一個衛生所,它沒有醫院,然後學校就只有到國中,這還是這幾年才有的,那在我剛來的時候這裡只有國小,所以你可以想像,只要家裡有老人需要就醫,或者是有小孩需要上學,就不能在這裡安家落戶。」

無法長住久安,也因此梨山沿路多數建築,除了原住民風,不少建築是以臨時工寮的形式存在。

梨山果農 李寶蓮:「以這樣一個客觀環境來講,要人去把這邊,當做一個可以永續經營,或者是傳諸後世子孫的一個產業,大概不太可能,不太可能形成,所以它會,多年來會一直流於一種,就是不斷地轉換園主。」

梨山果農 劉少卿:「未來的期許來說,希望政府來說,能夠管理方面的話能夠做得更落實,因此你這個包括說,這個雞糞,像現在看到很多蒼蠅來說,這個雞糞的問題。」

梨山到底應該是「宜林林」還是「宜農地」,事實上從中橫開通60年來,一直爭議不休,梨山人的心聲是有效管理、配合輔導。

台中市和平區博愛國小主任 吳秋慧:「我們其實梨山人也很願意說,是不是可以來輔導我們,給我們一些建議,然後能夠讓土地利用跟環境保育和平共存,因為如果你純然的,我們全部就是要環境保育,你們梨山人就應該離開,或怎麼樣,我覺得這是,這也是不對,因為他就是已經在那裡了。」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 楊國禎:「比如說,我們在梨山要開始開發的時候,有所謂的梨山管理局,來統籌所有一切的這個運作,這一些我們可以,免掉非常多行政的手續,跟很麻煩的,這個人事的糾葛的東西。」

梨山建設管理局轄區只有現在和平區的梨山、平等兩里,在前省府時期是直轄的管理局,地位等同於縣市層級,在1973年到1981年這8年期間,梨山管理局轄區,人均所得超過新台幣4萬元,是當時台灣整體人均所得的兩倍。

楊國禎認為,管理山區不同於都市治理思維,生態保育優先於經濟開發,學習與大自然共存,才是兼容並蓄之道。

熱門關鍵字:

客家焦點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