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雄秀 范修語 綜合】
60年前榮民鑿通中橫公路,後續規畫安置榮民從種植高山蔬菜到溫帶水果,此後穿越中央山脈的中橫主線與支線,揭開了高冷蔬果經濟的序幕,即便整個大梨山地區農產業不斷轉型,每年仍創造20幾億元的農業產值,今天的橫台一甲子專題,我們先從梨山的高山經濟談起。
熟稔的駕著單軌搬運車,穿梭在陡峭的山坡上,24歲的葉曜誠,去年剛從中興大學農學院畢業,從東勢上梨山工作。
梨山青農 葉曜誠:「之所以會來到這邊是因為,我看到就是3年前有暑期工讀的徵選,對 然後就是想要來試試看,因為我們家,其實也是做落葉果樹的工作,然後就是想要更多加了解,有關這方面的事情。」
葉曜誠下山時,與同學談到梨山工作甘苦談,都被看成是苦差事,但葉曜誠認為在梨山種果樹仍有市場。
梨山青農 葉曜誠:「其實我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為了要賺錢,因為它這邊,其實就是沒有什麼過多的娛樂,就是做事然後就吃飯,然後就睡覺這樣,就是很單純的一件事情這樣子,對 可是後來到山上,我發現就是其實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這麼簡單,因為其實在這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你必須要先活下去,你才有辦法去做多餘的事情。」
葉曜誠跟著梨山青農聯誼會長陳琪翔一起農作,陳琪翔說像葉曜誠這麼年輕,就一心上梨山務農的人越來越少,早期中橫通車,梨山進入大開發的黃金時期,吸引各族群上山尋找機會,民國50年到70年代,一顆顆蘋果撐起了梨山經濟。
梨山青農聯誼會會長 陳琪翔:「(當年)1顆蘋果10元,10元的話,那時候(一趟)的工資也是10元,你可以請一個人,從梨山挑蘋果挑到東勢去,10元 對,我爸爸以前就是當挑夫的,我爸爸民國60幾年上來的。」
退輔會福壽山農場員工 沈奕助:「大家都可以知道,民國大概50、60年,那時候的蘋果,他們是說蘋果,4箱蘋果可以在豐原買一棟房子,所以那時候其實是,榮民在這邊種蘋果種果樹的,其實都過得都還不錯這樣子。」
梨山蜜蘋果,最早是由退輔會福壽山農場試種,成功種植後,無條件提供梨山地區原住民,開啟了梨山蜜蘋果的黃金年代。
退輔會福壽山農場員工 沈奕助:「49年中橫開通之後,剩下的那些老榮民,我們就安置在農場,那農場就想說開發一些,那時候經國先生有指示,就是要不與民爭利,所以我們就是做一些高山的作物,那時候剛好我們的那時候的舊場長,就引進一些溫帶的果樹。」
梨山青農聯誼會會長 陳琪翔:「民國70年那時候開始已經進口了,那變成說蘋果不值錢變梨子,那梨子現在來講的話,因為進口也非常多,然後再加上平地的高接梨也很多,變成說梨山的梨子慢慢消退。」
梨山蜜蘋果至今仍有穩定通路市場,但主力果樹產業轉型多次,民國50到70年代以蜜蘋果為主,民國70年代砍蘋果樹改種水梨,民國90年代又改種甜柿與水蜜桃,目前已是全台最大水蜜桃產地,占一半以上產量,年產值近1.9億。
梨山果農 劉少卿:「水果這個產業來說的話是不會沒有,不會沒有,這種高山的水果,像這個蘋果,平地要種得起來的話 很少,雖然現在進口很多,但是現在的整個梨山的量來說,產量來說的話還不算說是很多。」
海拔2千公尺的氣候與地理條件,種出的水果風味獨特,在梨山賓館前,台8線旁有整排固定攤販,叫賣著高山水果和高冷蔬菜,攤商與果農相存相依,他們共同撐起了梨山經濟。